别和其他人聊想法,说出来你就不想干了!

1.png
热情会死于分享的欲那一刻 .

有没有发现?

每次你有个好想法,第一反应不是动手,而是我得和人聊聊。你告诉朋友:我想做个自媒体账号、我打算创业。对方会赞叹:不错啊,挺有潜力的。那一刻你被理解、被认可,像点燃的火焰。但两天后,热情没了,行动也没了。

问题不在拖延,而在——大脑的奖励机制欺骗了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你说出目标并获得认同时,大脑会提前分泌多巴胺,让你误以为已经完成了一半。于是,真正的行动欲被「虚假的满足感」替代。这不是懒惰,而是被奖励系统误导的幻觉。

很多梦想、创业计划,死于“嘴”,不是“手”。

说出来 = 提前放烟花

心理学家Gollwitzer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组人分别设定目标——一组把目标写下来但保密,另一组要公开宣布。结果显示:公开宣布的人完成率比保密组低了30%以上。

原因很简单:当你说出目标并获得认同时,你的大脑提前开了香槟,却忘了比赛还没开始。

创业早期的我,也犯过这个错。想到一个创新模式,兴奋地分享给朋友。他们夸我聪明、有远见。那一刻,我的多巴胺爆棚。结果三天后,热情蒸发,计划搁浅。

频繁分享想法,不是激励自己,而是在消耗未来的行动力。

别人听不懂你,是因为不在你的地图上

很多人不是被泼冷水,而是被「错频反馈」拖垮。

你说:我想做一个 AI 顾问项目。别人回应你说:AI 现在不都饱和了吗?——其实他们没有恶意,而是根本看不到你看到的地图。他们的世界模型与你不同,从他们的认知出发,你的想法确实“不靠谱”。于是你动摇、放弃,错失真正的机会。

别让看不懂你地图的人,给你导航!

创业、认知提升、个人成长,都需要穿越「认知孤岛期」,这是创新者的必经阶段。

征求意见是最体面的拖延症

有些人看似很努力,不停问意见、写计划、做讨论。但三个月过去,没一件事真正启动。他们不是在思考,而是在——优雅地拖延。
心理学称之为「行动替代理论」:当你陷入无休止的分析和讨论,大脑会误以为“你在进步”,但其实你只是在消耗启动能量。

很多人以为多听身边人建议更安全,但早期反馈越多,项目、想法、目标越容易被「中庸化」,你会下意识调整方向,让别人看懂,结果失去了锋芒,也失去了潜力。

种子破土前最怕的,不是干旱,而是被频繁挖出来查看,那不是关注,而是扼杀。

沉默,是行动者的盔甲;说,是观望者的慰藉。

世界只奖励完成的人,不奖励讨论的人。

说得越少,做得越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