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17.Sep.10
今天是教师节,无邪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分享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演讲,那是1922年梁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所做的。看完感触颇多。
梁先生在演讲中向学生们发问:为什么进学校?然后给出了答案:入学校不仅是为求学问,而是在求学问的基础上学做人。而只有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方能成为一个人。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有做到这三点,方能育人。
这位朋友也是一个5岁小朋友的妈妈,正面临着孩子步入学堂、进入初级教育的关键阶段,能看得出来她的紧张与隐隐的担心。
如梁先生所说,“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是可怕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但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却是如今教育的正常现象。这样育出来的孩子,顶多成“材”,而难以成“人”。
△
01
梁先生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呢?
大家都知道,梁先生“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9个子女,个个皆是人中龙凤。
有人说,名门光环加持,很难不出优才。那反问一句,名门何以为名门?是因财还是因势?都不是吧。仍是因他们行事做人的方法,有可取之处。
梁先生的家书中,提过这样一句话: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于他而言,财权利益等,反而是所累,人活一世,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才是意义之所在。
子女学知识,梁先生也不多做干涉,若是真心喜欢的,哪怕再冷门的专业,他也倾力支持。譬如梁思成修的是不好找工作的建筑史,梁思永修的是冷僻的考古学,他还曾自掏腰包,让梁思永到实地考古。
他告诉子女,知识虽为解惑,也应以兴趣为转移,不可使人生太无趣,“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他还曾劝梁思成“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怕他所学太专门了,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
在梁先生看来,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即知识是通往“不惑”的路径与手段,此“知者不惑”;但知识不是全部,只有心怀社会,才不会为蝇营狗苟之事而日夜忧心,亦不会因个人成败得失而耿耿于怀,此“仁者不忧”;有此不惑不忧,人才能不惧,自己作得起自己的主,“看着自己应做得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所以梁先生教育出来的子女,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情操高尚,留洋的个个归国报效,抗战时无一人缩头缩脑。
这才叫作“育人”。
△
02
再来说说梁先生所言的“三不”:不惑、不忧、不惧。
现今社会的教育,仍停留在第一层,即解惑,即梁先生口中“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除此之外,不解忧、不除惧,并将这一层的功利性无限扩大,作为父母打破阶级壁垒,搭建上升阶梯的手段。
且不说众人一叶障目,只见这一层的短期利益,只说将“传道受业解惑”之事蒙上功利的阴影,学生不知为何而学,老师不知为何而教,家长却还推波助澜,才是最悲哀的。
“寒门难再出贵子”之论近年来甚嚣尘上,可究竟何谓“贵子”?一省状元、哈佛门生,便是“贵子”?
梁先生演讲中引了屈原的一句话:“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什么意思?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地往坏路上走。
梁先生在演讲中疾呼: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若品行不端,知识越多,越是一害。
”寒门难再出贵子”吗?我不觉得。
上过《奇葩说》的蔡聪,作为视障人士↓↓命运何其不公?可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要帮助更多视障人士改变命运。在中国,要改变一个人的刻板印象何其困难?而这正是他在做的事。
这位台湾大妈陈树菊↓↓是一名普通的菜贩。幼年母亲去世,为照顾弟妹,13岁的她辍学做起了菜贩。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饿了就吃酱油拌饭,却靠着几块钱的小生意,53年里捐出了1000多万台币,救助孤儿、盖图书馆……
当她的事迹被报道,记者蜂拥而来,她却有一丝无奈: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就是一个卖菜的。
而这样的新闻,一搜一大把↓↓
贫贱不移其志,身残不毁其意坚,还心怀他人、心怀社会,这不是“贵子”?
好。再来看看世人眼中的“贵子”。
最近“港独”一事吵得沸沸扬扬,由港中大一名内地女学生撕掉“港独”海报引发论战开始,到港中大学生会前会长周竖峰辱骂内地学生“支那人”到达高潮↓↓
周竖峰,就读于港中大政治与行政学系,所谓“贵子”。
9月7日早晨,香港新任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长子不幸堕楼身亡。随后,香港教育大学的民主墙被贴上“恭喜蔡匪若莲之子魂归西天”的标语↓↓
此举或与蔡若莲之前曾多次发表过支持香港学校多教普通话,以及希望学校多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与中国发展模式的言论有关。
无论立场如何,作为学生,竟如此恶毒,丧失了起码的道德与良知,丧失了人性,这群人,正应了屈原那句话,“今直为此萧艾也”。
古往今来,知者易成,仁者、勇者却在少数。
鲁迅胞弟周作人,学问做得也是一级,可抗战爆发,如林徽因、梁思成等,皆不愿做亡国奴而颠沛流离前往昆明,创立了西南联大,因为环境过于恶劣,林徽因还在那里生了病。
周作人却说:“我喜欢静。不喜欢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留在了北平,后来还做了汪伪政府的官。
所以育人,知之是基础,是看世界的路径,却不应是功利追求,也不应是唯一标准。
△
03
如何做到不惑、不忧、不惧呢?惑、忧、惧这三个字,恐怕戳中了大部分人。有人正处于这三字情绪中,有人一生也未能摆脱这三个字。
如何才能不惑?
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主要问题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求知,自然是解惑之法。知识足够丰厚,才能养成良好的判断力。
古人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碰到疑难问题,便求神问卜看相算命。然而类此种种,今人未必进步了多少。
前几日产妇跳楼事件,痛心背后,未尝没有此种愚昧作祟。
要像梁先生所说的——“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
如何才能不忧?
梁先生说: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得。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
如何才能不惧?
惧,是意志方面的事。
意志如何会才坚强呢?梁先生说,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第二件,便是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自己作得起自己的主,意志坚定不为所动,是为不惧。
最后,再以梁先生演讲作为警醒: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没有人救你呀!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静夜思无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