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释】
▲语[yù]:告诉;讨论。
▲其:《乐》的道理。
▲大[tài]师:大通“太”,大师指古代乐官之长。
▲始作,翕[xī]如也:古者乐始作,先奏金,鼓钟。翕,合义。翕如,谓钟声既起,闻者皆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振奋,是为乐之始。
▲从[zòng]之,纯如也:从,亦可读为纵。钟声既作,八音齐奏,乐声自此放开。纯,和谐。其时器声人声,堂上堂下,互相应和,纯一不杂,故说纯如也。
▲皦[jiǎo]如也:皦,与混浊相对,清晰。这里指节奏分明。其时人声器声,在一片纯和中,高下清浊,金革士匏[páo],各种音节,均可分辨明析,故说皦如也。
乐器八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bó]、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chí])、匏[páo](笙、竽)、土(埙[xūn]、缶[fǒu])、革(鼗[táo]、雷鼓)、木(柷[zhù]、敔[yǔ])八类。
▲绎[yì]如也:绎,连续义,相生义,连绵不断,连续不绝。是时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而前,相生不绝,故说绎如也。
▲以成:一套的乐声,在如此过程中完成。
或说:乐之开始为金奏,继之以升歌,歌者升堂唱诗,其时所重在人声,不杂以器声,其声单纯,故曰纯如也。升歌之后,继以笙入,奏笙有声无辞,而笙音清别,故曰皦如也。于是乃有间歌,歌声与笙奏间代而作,寻续不绝,故曰绎如也。有此四奏,然后合乐,众人齐唱,所谓洋洋乎盈耳也。如是始为乐成。古者升歌三终,笙奏三终,间歌三终,合乐三终,为一备也。两说未知孰为本章之正解,今姑采前说。
(见钱穆《论语新解》)
【译文】
孔子与鲁国掌管乐的太师讨论《乐》,说:“《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的时候,钟声响起,所有人都翕然振奋;继续展开以后,八音齐奏,声音纯正,节奏分明,声音连绵不绝,直至结束。
【知识扩展】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āo]以杀[shài]。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衰弱的;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是宽绰而舒缓的;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畅达的;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凌厉的;人心有了虔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是温和而柔顺。)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lè],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感情产生于内心,通过声表现出来。把声组成动听的曲调,就叫做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和谐;乱世之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紊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深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由此看来,声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声音。)
宫为君,商为臣,角[jué]为民,徵[zhǐ]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zhān chì]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bì],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dié]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宫声代表国君,商声代表臣,角声代表百姓,徵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如果这五声不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曲调。如果宫声混乱则其音散漫,象征着国君的骄纵;商声混乱则其音不正,象征着吏治腐败;角声混乱则其音忧伤,象征着百姓怨恨;徽声混乱则其音哀伤,象征着百姓的摇役太重;羽声混乱则其音危急,象征着物资匮乏。如果五声皆乱,相互侵扰,就叫做“慢音”。如此,国家的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与社会伦理相通。所以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庶民大众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才能懂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