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局,这个词现在很多人都在应用,经常听到某某人说某某某:“你格局不够!”那么什么是格局呢?首先格局这个词有些虚无缥缈抽象的意思,你可以理解为你将到达什么位置,或者你思想到达什么高度。或你认识到什么程度。位置不同,身边的环境,人物的层次都不同。为达到这个目的忽略一些小小不和谐的音符,说直白些就是以目的为终,超越局部的现实。还不明白就举例来说:
同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拿着一年的收入迫不及待的买车,另外一个拿着一年的收入在北京买房。
同是包工头,一个一年内在城里买了房,另外一个用三年时间成立了建筑公司,生意做到全世界。
这就是差距,更是格局。
几个月前看过一篇不错的文章很震撼,惊讶之余把这篇文章拿给我上中学的儿子看,儿子怎么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透露的一些信息令人不安。姑且不说这个高考状元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从小就有普通人家孩子所没有的教育环境和能力。重要的是高考状元的父母本身就是人生赢家,本身就有良好的社会资源,他们的子女以后在择业和受教育方面自然就有碾压普通孩子的能力。
真正好的教育,真的不是只读书,是父母的格局。中产阶级的家庭除了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之外,还有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社会地位、教育素养及其生活品味。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蔡康永从小就看《红楼梦》,9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评剧,因为他的妈妈是上海名媛,他的爸爸是知名商人和律师,太平轮就是蔡康永家的轮船。
蔡康永说,爸爸对于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读到硕士,而且是一流大学的硕士。蔡康永爸爸的好朋友,亲笔写了推荐信,让他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念书。
高晓松的爷爷是清华大学校长,外婆是北航大创办人之一,爸爸妈妈都是清华的教授,妈妈是梁思成的学生…等等,他从小在清华校园里面的二层小楼长大,说,他上清华的时候,想要辍学去玩乐队,妈妈说,可以。你要是分文不拿,能在天津坚持一周,我就让你玩乐队。
可是作为“行进在致富路上”的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虽不再为家庭的一日三餐忙碌但也在为家庭经济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给而奔波。这个时代当你缺乏经济实力的时候,选择隐忍和坚持才是正确的方法。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成年人还是处于过去生活的老节奏上,固有思维习惯使他们失去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图腾的机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仍然是金科玉律,“这工作难度太大了,我做不了”是他们的口头禅;“老板就给这点钱咱就做这点钱的事情”是他们“聪明”的谋生伎俩。
孩子的寒暑假就是一些家长最轻松惬意的时候,他们白天做工晚上麻将,孩子的事情好像与他们无关,只有到要开学前一天才好像想起来:“孩子,你的作业写完没有?”
诚实的说,这样的人就在你我身边,到处都是。大多数人的痛苦,源于他们不能接受一个现实:有些欲望就是无法达成。
归根结底还是穷人思维的导态影响了他们,否定性思想,推卸责任和抱怨的思维习惯影响了他们。
一个成熟的人,必然有着认清现实的自知之明和延迟满足和改变固有思维的精神力。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按照自己的能力来决定未来的行动。
作为社会底层的人,其实认清现实比盲目攀比更重要,尤其在教育这个方面,能做到让孩子在国内上名校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做不到,让自己的孩子去上二流的大学也比借钱让孩子像中产阶层家孩子一样去国外读书要现实的多。简单的去复制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中产阶层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你是受中产阶层影响后跳跃式前进势必会产生巨大的生活成本而波及到你的以后。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也想让孩子接受一流的教育,最根本的愿望就是孩子以后能不像他们一样拿着饿不死富不了,随时有可能被裁员的工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去学外语,学钢琴和作文并美其名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父母不可谓不节约,不可谓不付出。难道这样做的效果就一定能天随人愿吗?一定不能打着爱护孩子的幌子而强令孩子完成父母未尽的愿望。
另外一种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若孩子本身太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是常事,甚至会发展出一份自卑的情绪。家长可以无怨无悔奉献自己,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也不能抱有揠苗助长的心态来强迫孩子在他们的旨意下完成额外的任务。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如果你自己没有阶层上升的愿望和持续的行动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个孩子草鸡变凤凰,一代人改变你们家族的宿命呢?
对家长来说与其望子成龙,不如改变自己,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