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至201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从12%升到了58%,数亿的人口从乡村进入了城市,各方面指标来看,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中等收入国家了。”——吴晓波(2018新年演讲)
2014年,当我走入云南乡村开始支教时,我认为乡村教育的问题在于匮乏,毕竟山高路远,穷乡僻壤之地,硬件和软件上的匮乏,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态,推测这一定是乡村教育落后的主要问题。
不过,在两年的乡村教师生活与两年的乡村教育项目的工作之后,我意识到匮乏可能只是当前乡村教育的一部分,而乡村教育当前最为棘手的难题,很可能是农村“空心化”带来乡土问题。因为随着近年经济的改善,政策的倾斜,乡村教育的资源改善很多,但教育却受到了更多来自社区变迁的压力。
改善-资源匮乏的缓解
讨论乡村教育资源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讨论的内容不应该是和城市对比,而是要看乡土本身的变化(城乡差距是另一个话题,不均衡发展中,财富聚集的城市资源丰厚是必然形成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东南开始,逐渐影响内地和边远地区,所以尽管滞后,但即便是边远的山村地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云南边境D镇为例,该镇大约97年逐步通电,2000年以后各村逐步通电,2008年以来各村逐步通公路,各学校逐步更替教学楼,有更多特岗教师进入乡村任教,2015年以后教师受政策影响工资大幅增长,师资留村情况改善。客观的讲,受益于经济的向好,国家通过政策将更多的资源配给了乡村教育,尤其以近10年突出,乡村学校也远非城市人群印象中的样子。
这些改善是明显的,比如:在2000年前后,山村教师还要举着火把接送学生,学生带米和柴,课件师生共同生活做饭。课余时间教师还要耕种采茶,以维持学校生活。2010年时,教师去偏远村小时,要从小镇出发带着干粮,走一天的山路。
而今,在十多年的大力改善建设之后,几乎所有学校都做到了水电网络(是的,现在都有wifi了)全面覆盖,教学楼也在逐步更新,有了食堂和相关食材供应,且补贴很大。即便最偏远的学校,教师坐车或者骑摩托车在1小时内也就到了。当然师资仍有匮乏,但乡村补贴等政策下,也逐步有更多的年轻教师和高学历教师,进入乡村学校工作。
由此可以说,尤其在2000年以后,乡村教育的资源匮乏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在这几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中,我们也都能从宏观角度看到改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也是近年的争议之一)。但另一方面,在乡村教育的数据上,农村地区的辍学率等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乡村教育工作者们,会明显感受到近年的乡村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些情况是来源何处呢?
“空心化”乡村的教育压力
在2017年底,我和基层的校长们举办了一次乡村校长论坛,30几位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参与交流。其中一个主要环节,就是交流大家当前工作中,遇到最紧迫和棘手的问题。校长普遍的认同是尽管师资还有些不足,但更严重的是近年出现的社区问题: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问题,社区氛围的负面影响,家长素质的逐年降低,本地区域遗留的早婚早育和赌博等问题。
这些内容,单独来看其实都是社会问题,也就是乡土社会在城市化进展中出现的情况。由此我们必须梳理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以及为何对农村教育有重大影响。在2000年前后,改革开放进入了高歌猛进的阶段,城镇化加速,据统计:从1996年到2016年,中国农村人口已从20年前的8508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0%,到2016年下降为58973万人,数量上大幅减少了2.61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三成以上,同时占总人口比例降到42%。而这里还未包括数亿的农民工群体,他们虽然户口在农村,但生活和工作都在城市。
由此而观,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的社会仍然处在转型和变化中,而且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变化中。相比社会稳定的发达国家,或者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乡村教育问题,不但是教学体系中“资源匮乏”“教学方式”等问题,而且要面临社区转型带来的乡土问题。
根据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行政村数量从100多万个锐减到64万多个。相当于每年减少1.8万个村落,每天减少约50个。乡村空心化引发了农村的产业空、青年人空和住房空等几大皆空,直接导致中国乡村的凋敝和衰落。逐年的城市化发展,乡村中优秀的人才留在城市工作,勤奋者在城市付出劳动,对于则乡土极少反馈。我们可以看到由此产生的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留守儿童,乡土社区瘫痪,人口素质降低——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乡村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乡土社会转型的问题,才是乡村教育当前最大的难题。而且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各地乡村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有的刚刚开始发展,有的在快速的凋敝,有的人口已经趋于稳定的衰落状态。
中国依旧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度,我国的城市化在未来10年,依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主题,那么:对于乡村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如何利用软硬件改善的优势中,消弭乡土社区衰落带来的问题,并跟上时代为乡村孩子带来优质教育,是我们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