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问我读书的感觉,我会这样作答:“打开一本好书,就如同踏上一条休闲观光之旅。”
我每次看书,总会准备一支铅笔,或拿在手里;或放在耳背;或夹在唇间,便于在阅读时,写写画画,圈圈点点。一是对书中写得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做记号;二是在书中有感触的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感想;三是把以后需要查找的重点内容和所在的页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在书本目录等的空白处。所以,在我所读过的书本中,几乎都像砧板上数不清的刀痕一样,见缝插针地留下密密麻麻的阅读痕迹,有些书页简直分不清是作家本人写的字数多,还是我加注的字数多。如果读到书中某处或读完整本书,触动了我的灵感,而又觉得可以写成一篇乃至几篇文章时,便会暂停阅读的脚步,直至把文章写出来后,再接着看下去,或再开始另一本书的阅读。如,我读林清玄的《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分别写出了散文《小径通幽》和《幽会》;读周国平的《善
良 丰富 高贵》,写出了散文《心病终须心药治》;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出了散文《硬汉作家海明威》等等。因而,每每想起周国平说的“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这句话时,我都深有同感。这样读书的我,就像旅途上的摄影师,走走看看,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一旦发现好的景致,就会停下脚步,非要把它拍下来不可,不错过任何一道风景。
而有人说,摄影师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因为被感动而摄影;一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拍摄。我的理解是,前者是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而摄影;后者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而拍摄。其实,作家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而写作;一种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而写字。很显然,只有为自己生命需要而写作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正如周国平又说:“惟有那些出于自身生命需要而从事写作的人,才能够攀上文学的高峰。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他人,仅仅为了自己,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并且真正使自己满意的作品,于是这样的作品也就有可能属于一切人,成为不朽的经典作品。”
俗话说,多读胸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尽了世上书,就如走遍了天下路,这对写好自己人生这部作品,定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