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作品读过不少,《我这一辈子》、《茶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这本《正红旗下》是新近读的。
《正红旗下》作为老舍先生的重要遗稿,在老舍生前并没有出版,一来是因为尚没有写完,二来则是因为一些其它原因,在此不便讲明。这部书直到老舍逝世了十四年后,即一九八〇年才得以出版。
这本书本应该是像《四世同堂》一样的一部长篇巨著,却因为作者的死而未能竟稿。书只写了十一章,约八万字。按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女士的说法:“从内容上看,只是个大部头的长篇小说的开始。”
而我读完全书后也是有如此感受,事件和人物引出不少,正待展开,却戛然而止。
《正红旗下》这部作品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书中所写一切,对照老舍先生的身世,有很高的重合度。然而又不是完完全全的“照本宣科”,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老舍先生作为满族人,正是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书名也由此而来。
八旗是清代统治者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有点像咱们现在的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设置,是为了表示区分。以旗的颜色为别,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蓝、正蓝、镶红、正红八旗(正是整字的简写),凡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这是“满八旗”,后又增设“蒙八旗”和“汉八旗”。)八旗成员,统称“旗人”。
《正红旗下》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晚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历史阶段,没有之一。这不仅仅是清王朝的自甘堕落,更是西方列强的介入,使的原本错综复杂的历史更加波云诡谲。
在短短六十年间,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八国联军……随着战争的失败是各种不平等条约的陆续到来,割地、赔款、租界……局势动荡,民不聊生。老舍先生的父亲,一名守卫皇城的军人,就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战役中死去的。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当时矛盾的集中地,大清国都北京,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尤其是旗人的?
在特殊时期下的国人心理是值得研究研究的。
老舍先生用一贯幽默的笔调勾画出了那个时代的老北京风貌,但是不难发现,这种幽默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对姑母,大姐婆婆,大姐夫,大姐公公,多二爷的刻画,无不表达出了一种“哀其不醒,怒其不争”的无奈。
在国运颓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境地下,曾经叱咤风云的旗人们,生活已经沦落到了十分不堪的地步。寅吃卯粮,无休止的赊账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