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天(2022-10-20)对止于至善的理解
至善之说是阳明心学之工夫的极则,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杜保瑞教授整理12条进行阐述:
1、止于至善是立主体价值而非求客观知识;
2、追求至善的动力是在内而不在外;
3、至善并非在学问思辨以及事物上求;
4、知止是知至善在吾心;
5、明明德须及亲民;
6、知止是恢复至善之性;
7、至善是吾心所止之地;
8、兼爱与仁者与天体万物一体不同何在?
9、理气论进路的性善论;
10、本体只是至善谓之恶者非根本恶;
11、心无恶时如何做工夫;
12、四句教与四无教;
个人感悟:
止于至善源自于《大学》,《大学》经过阳明解读之后,发现至善是致良知工夫的极致追求,至善是内在心灵的至善,而非追求外在的外物的多少!止于至善不是知识层面的穷尽天理,而是心灵上的反思反省,在善的念头上无限接近天理,是确保私心杂念除尽的纯粹干净,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
阳明论至善的终极的目的就是天下太平,止于至善就是止于我心,其实阳明对道佛是有比较深的了解的,道与佛都非常强调修心的工夫,智者大师认为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有观心最容易,佛以及道在修心方面是有一套系统化的修炼工夫的!问题是道佛只注重修心,不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儒家既要求修心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又要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既关注个人的内在品质的修炼,又关注外在事功的拓展,也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内圣外王”,如果我们要开外王的事功,一定要注重内心的修炼,这个修炼是严格的,也是具有挑战性。《大学》中“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实这一个过程就是致良知做工夫的过程,只有做到“止于至善”,我们才能确保心灵的纯粹与干净!正因为我们的心灵纯粹干净,我们才很容易实现“内圣”,正因为我们做到了止于至善的“内圣”工夫 ,所以我们就具有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外王事功的开拓,因为我们不自私,我们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相连一体,就像阳明一样,为什么能够创造如此的事功,与他的端正念头的工夫,与他的做人做事没有私心杂念的纯粹,与他为天下苍生为念的廓然大公的心胸格局有很大关系!
《王阳明传习录疏解》余超林解读之13: 对止于至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