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高谈阔论

      桓温将蜀地平定后,权威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有三分惧怕。会稽王司马昱觉得扬州刺史殷浩一向名望很高,朝野都推崇且佩服他,把他当成心腹骨干,让他参与到总揽朝廷权力的事务中,想以此抗衡桓温。自此殷浩与桓温便渐渐相互猜忌,并对对方产生了异心。

      殷浩觉得征北长史荀羡和前任江州刺史王羲之一向有不错的名声,便将苟羡提升为吴国内史,将王羲之提升为护军将军,让他们辅佐自己。荀羡是荀蕤的弟弟,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觉得只有到朝廷内为和谐融洽时,国家才会安定,就劝殷浩不要制造与桓温之间的隔阂。可是殷浩并不听从。

      殷浩北伐之时,中军将军王羲之给他写信劝阻,他不听从。很快无功而返,他便准备再一次出征。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现在我们将区区江左之地占据,天下人因失望而痛心。原本已经很久。力争战功,并非如今该做的事。近来任职于朝廷内外的官员们,缺乏深谋远虑,却对国家的根基任意挥霍摧残,人人都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私志,最终却没有得到任何战功,于是导致天下有土崩瓦解的可能。做这种事的人,怎么可以让它推卸掉天下人的责怪! 现在外边的大军被打败,国内的资财被用光,保全淮南的志向,已经不再是能力范围内的了,不如返回确保长江的安全,督将们再分别到旧地镇守,长江南面的地区,可以联系就行了。官员们因过错自责,重新实行良好的管理方法,将赋税徭役减免,与人民一起重新努力,或许还能够使倒悬之危的危急局势得到缓解! 您是布衣百姓出身,肩负天下的大任,掌握督查统管的职责,但是却失败落魄到如此程度,恐怕朝廷中所有的贤士也没有一个会甘愿替他人分担责任。如果您还以为以前的事情计议尚不周到、细致,就应当继续追求分外之功,那么即使宇宙广大,只怕仍然容不下您!这就是我这个愚钝的头脑所无法理解的。

      王羲之又写信给会稽王司马昱说:"身为臣下,哪个人不愿尊重他的君主,助望他的事业同前代一样兴旺昌盛呢? 况且是在与难得的实用相遇之时。只是当时力量有所不及时,难道可以不权衡轻重而行动吗! 现在虽然出现了可喜的机会(中原动荡),再看一下本身的状况,担忧的事情仍然比可喜的事情多。成功不能够预期,遗民几乎全部损失,劳役也没有时限,征敛越来越繁重,以吴、越这么小的地方去征服统治天下十分之九的地区,不灭亡还能如何! 不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和力量,不彻底失败就不肯停止,这就是国内人士为之痛心疾首却又没有勇气直说出来的事情。从前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然而未来的仍可挽救,希望殿下再一次三思,先将不可战胜的根基奠定好,等根基稳固、势力强大的时候再加以图谋,那样也为时不晚。若不这样做,我担心危险就会降临到我们江南,愿殿下可暂时将虚华高远的念头放弃,以挽救如今倒悬之急,这才能说是以亡图存,将祸患转为福气。"司马昱并未听从。

      之后殷浩率兵北伐,很快惨遭失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冰羽 白光透过窗玻璃 刻画出你的脸 眯着眼睛来把我看 你的眼光那么暖 我伸过去的手指却接到了你的泪 你的身体那么轻...
    阳光明媚lcx阅读 6,835评论 45 69
  •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要每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
    阿满同学阅读 656评论 0 0
  • 每次上马龙飞老师的情绪课,在抽上上签环节都会让我的内心很受触动,感觉真得非常神奇。我们所求之事会随着抽签的步...
    欣莼2阅读 2,875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