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秋叶阅读写作打卡4周4本书,共读计划第1期《你的灯亮着吗》,今天又来到了第2期共读计划。
一 【为什么来参加共读计划2《全脑演讲》】
为什么而来?
我本来就有阅读的习惯,大概你也是,请问,在什么时候,你问过自己“我的阅读方法对吗”?“对这种方法进行过大的升级换代吗”?
其实,这一点很难,即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阅读输入,一个人做起来也很难,所以要走到优质的阅读人中间来,接受更真实的刺激。
为什么而来?
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在你的预想中,这本书可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比如我,喜欢读和写,现在想更进一步,输入,思考和输出能稳定而有效。并且,这种学习能更有目标一点,使其助力于职场能力、亲子教育和个人精进等。
那么从写作角度来看,6种能力和7种场景,也是一样的实用。
二 【带着问题去读书】
第一天 阅读内容:
1、2、3章 第1-52页
1.试着给自己打打分,你的概括力、结构力和论证力分别打几分?
自己的论证力方面,相对前两项还要多加强。
2.如果你给自己打分很高,和大家分享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这几项能力?
以上能力,主要是通过写作不断练习。
在写作时,已经能先在大脑中形成纲要或关键链条,再进行写作。也就是说,列出简单逻辑线,我也能直接语音表达。
于是,输入时的概括提炼能力,输出时的结构和论证都在练习了。
3.如果你给自己打分较低,思考下哪几项需要提升?
逻辑能力,对素材的辨别,还需要深入思考。比如参加共读讨论,看读友的发言和提炼,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是要参加现场直播、即时的讨论。
三【第一部分初印象】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左脑偏理性的部分:概括力、结构力和论证力,同期可以参考结构化写作、金字塔原理等。
全书的结构很清晰,每一章节结构简单明了,讲原因依据,再讲训练方法,最后小结要点。
书好读,有理有据。 相对于上一次的烧脑思考,个人觉得本次,关键在于,读了书面内容,如何应用,写出来是一种沉淀,画思维图也只是一种梳理,辅助思考的工具而已。
更主要的是,如何用在演讲中,日常的表达中。 演讲非常好的一点是,可以获得现场的反馈。抓住所有公开表达的机会,用起来。
具体做法:
比如概括力,一篇文章的标题,小标题和观点的金句,就是例子。怎么练习,比如在写作中,我听到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读新闻或报刊,先掩住标题,自己来命名。
比如结构力,我们拿到一本书时,看目录,了解作者是如何来对所要阐述的主题进行结构搭建的,像《全脑演讲》就很清楚吧。
比如论证力的三个方式,举例、数字、引用。
举例子,眼前的演讲主题和写作练习中,就能用起来。
数字如何形象化呢,可以关联相关的文章,我马上联想自己看过类似的文章,现在可以再回去翻看,这时再读比起第一次感受截然不同。
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论证和结果,平时是不是就要注意搜集呢。要不,就是当我们需要时,知道要去哪里找到恰当的。
共读,只有一个要求,你先要读完。你准备好了吗?
0708 14:00
看到共读群内分享很多思维导读,这是大家都在积极阅读和参与的表现。但是我忍不住有一些话,想说出来。
其实,也是提醒我自己,我一开始也读得很浅,结构那么清晰,论述和例子都很明显。
那如何落到实处呢?于是我在群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必要提醒一下,也是我自己阅读的提醒。
01 我们用导读、记笔记,都是助我们阅读、内化。这本书的要点提炼出来容易,本身已经很清楚表达了。
02 是不是延伸想一下,这三个力,日常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在强化。比如说数字转化为熟悉的形象,能不能准备几个例子,讨论时可以分享出来。
03 看起来方法很简单,落到细处,怎么用呢,这才是重点。
比如左脑论证力,分为举例、数字和引用。 我在学习写作时,遇到讲过数字的使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标法,一种是比例法。下面举个例子。
下面这是对标法。
数字的比例法比如:
新疆有多大,166平方公里。 可以说:新疆的面积差不多是咱们国土总面积的1/6.或大约是北京的101倍。
以上数字素材的举例来自陈鸣老师。
那么我这种学习和关联还是很浅, 这是由今天书上的例子,想到我之前遇到的例子。 那再到我自己真正的使用,是不是还得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