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家有一种说法,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写诗也着实需要这样的悟性。
诗,如同魔术师手中的方巾,总能给人无限的诱惑,诗是对生活的吟咏,是一个人心跳的跫音。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以怨”,同时,这位圣人还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五四以来的新诗,无不呈现出一派源远流长的气势。
然而,我对于诗歌钟情的机缘远非如此。9岁的时候,读中文系的三姨开始不断地往家里给我寄书,那时候农村的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少得可怜,除了课本和作业本之外,连新华字典都成了奢侈品!于是我对三姨寄来的书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看了一遍又一遍,知识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入侵我的灵魂,当时那种感觉,就像铁凝在《哦,香雪》里对一条铁路通往山里的描述: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就是在那段时间,我在一本叫《阅读与作文》的书上看到了汪国真的《校园的小路》:“有幽雅的校园/就会有美丽的小路/有美丽的小路/就会有求索的脚步/忘却的事情很多很多/却忘不掉这条小路/记住的事情很多很多/小路却在记忆最深处/小路是条河/流向天涯/流向海角/小路是只船/驶向斑斓/驶向辉煌”——一首诗,竟如此神奇,充满了现场感又能让人燃气无限的遐想和希望……就像我们的校园很,每到春天,操场旁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开出了满树洁白的花朵,一阵风吹过,满操场都是洁白的落蕊!梧桐树下的小路,是我们的乐园,那里有其貌不扬的野菊花,有偶尔停驻的红蜻蜓,它还是我们通向田野的路!小路真的像我们的刁江一样,弯弯曲曲,曲曲弯弯,于是耳畔又能想起已故的外公教我们的童谣:下雨蒙蒙不见天,河水湾湾不见船……
诗的魅力就这样征服了我白纸一样的灵魂,于是,我像淘金者一样,开始乐此不疲地寻找、阅读甚至是抄写诗歌,有时候还会写读后感或者按着原诗仿写。似乎每一首诗歌都能由表及里地呈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并且像风一样颤动心灵的繁枝茂叶。
我真正深爱上诗歌是7年之后,很幸运地我的语文老师就是当年三姨的中文系主任兼语文老师!当我第一次去语文老师的办公室时,我被摆在案头的一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吸引住了迟迟不愿挪步走出办公室,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捧起书郑重地交到我的手上:“借给你看,只许借半个月,推荐你先读《长安古意》。”读过《长安古意》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借物咏怀诗,整首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反复诵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诗人卢照邻以诗歌骈文见长,此诗沿袭了诗人一贯的文风却愈见其稳健,虽然辞藻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明朝批评家胡应麟就曾感叹“七言长体,极于此矣”,而那时的我,在反复的诵读中竟熟练地背下了这首诗,这激发了我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继续发掘“诗歌”这座宝藏的热情。就在那争分夺秒的十五天时间里,我爱上了“开悲秋题材之先河”的诗人宋玉,直至今日,通过其《九辨》,我一直认为宋玉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有诗人气质的诗人(百度上也说宋玉是个美男子呢!),之后还有一位我认为机具诗人气质和诗者情怀的诗人就是宋朝的陈与义,拿《临江仙》来说(当然,我就是通过这首词喜欢上这位诗人的):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回忆往事,应该百感交集。但他并未直抒胸臆,而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最后自然地收笔。再来仔细看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因为上片写的不是实景,而是回首往事,英豪畅饮把酒言欢尽情吹笛都是透过“杏花疏影”依稀可见,宛然于心,毫无修饰造作却让人读到往事浩淼如烟,而到了下片,笔锋一转,直抒胸臆,而且直接去写,惊叹家国兴衰自己流离失所,于是登小阁,看新晴,笔锋再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远眺,最后笔一收——“渔唱起三更”!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后世许多评论家说陈与义像苏轼,我却不以为然,苏轼的诗如大家所熟知的《卜算子》《水调歌头》都是豪放辽阔,典型的豪放派代表作,但陈与义的词不同,他的词给人感觉疏快自然,不假雕饰,水到渠成;自行其是,并不刻意展现其笔力是豪放或者婉约,这是一名诗人浑然天成的天赋,是一种诗者气质和情怀。
就这样,通过诗词,我认识了诗(词)人,通过诗(词)人的魅力再去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热爱诗词本身。在那些或悠闲或落寞的时光里,诗词浸润着我的心灵,即便人生失意,读一读苏轼的《定风波》,心中亦是豁然开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