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七·一四】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余自幼,诗文不喜平熟。丙辰,诸征士集京师,独心折于山阴胡天游稚威。尝言:“吾于稚威,则师之矣;吾于元木、循初,则友之矣;其他某某,则事我者也。”元木者周君大枢,循初者万君光泰也。稚威骈体文,直掩徐、庾,散行耻言宋代,一以唐人为归。诗学韩、孟,过于澁拗。今录其近人者。如《明妃》云:“天低海水西流处,独有琵琶堪解语。断丝枯木本无情,犹胜人心百千许。”咏《谏果》云:“苦口众所挥,余甘几人赏。置蜜锟鋙端,或者如舐掌。”《赠某营将》云:“大声当鼓急,片影落枪危。。剑血看生瘿,天狼对捋髭。”皆奇句也。亦有风韵独绝者,《晓行》云:“梦阑莺唤穆陵西,驿吏催诗雨拂衣。行客落花心事别,无端俱趁晓风飞。”
丁巳春,予与元木、循初同在稚威寓中,夜眠听雨,元木见赠一篇云:“文章之家无不有,袁郎二十胆如斗。”诗甚奇诡,不能备录。壬申岁,余起病至长安,元木再赠七古。起句云:“忆昔相见长安邸,志气如虹挂千里。狂飞大句风雨来,头没酒杯笑不已。”真乃替余少时写照。元木廷试报罢,果毅公讷亲延为上客。每公余之暇,命讲《通鉴》数则,亦想见当日公卿风雅也。元木诗最坚瘦,独咏《桃花》颇婉丽。其词曰:“寂寂朱尘度岁华,又惊春色到桃花。五陵游客知何限,只有渔人最忆家。”《管仲墓》云:“浪说儒门羞五尺,至今江左几夷吾?”
早行诗,二人同调,而皆有妙境。梁药亭云:“鸿雁自南人自北,一时来往月明中。”元木云:“行人飞鸟都何事,一样冲寒度晓堤。”
周兰坡学士多髯,冬日同元木咏雪,和东坡“尖叉”韵。元木押“盐”字韵云:“修髯绕作离离竹,妙句清于《昔昔盐》。”
平熟,音píng shú,意思是平顺而精熟。宋·陈亮《<桑泽卿诗集>序》:“至于立意精稳,造语平熟,始不刺人耳目;自馀皆不足以言诗也。”
丙辰,指乾隆元年,1736年。是年,清廷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袁枚被荐参加。
征士,音zhēng shì,此处则是指被征召参加的博学鸿词科廷试的人。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50)》。
心折,音xīn zhé,释义:1、中心摧折。形容伤感到极点。南朝·梁·江淹《别赋》:“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明史·文苑传三·高叔嗣》:“憔瘁婉笃,令人心折。”2、心服,折服,佩服。唐·韩愈:“所心折者,惟孟东野一人。”《明史·文苑传三·茅坤》:“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
山阴,浙江绍兴地区古县名。秦朝始设,得名于南部的会稽山,为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2013年撤销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8)》。
胡天游(1696—1758),一名骙,一度改姓方,榜名方天游,字云持,一字西垞,又字稚威,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清代骈文家、诗人。山阴(今浙江绍兴)张家溇人。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8)》。
元木,即周大枢(生卒年不详,1736年前后在世),字元牧,一字元木,浙江山阴人。诸生。工诗,与同里胡天游在江东诗社中最称杰出。尤与秀水万光泰友善。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罢归。十四年(1749),复以经学荐。十七年(1752)举顺天乡试。官平湖教谕。晚年,境益贫,吟益苦。乡举时,年近六十,阿里衮爱其才,延为上客,时受其教。大枢博学多才,究心经籍,尤娴于易。著有《居俟堂稿》、《存吾春轩诗钞》及《周易井观》十二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循初,即万光泰(1712—1750),字循初,一作晴初,号柘坡。家有书斋名“北郭”,人称“北郭诗人”。清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元年(1736)举人,荐博学鸿词科,报罢。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52)》。
徐、庾,是南朝(陈)徐陵和北周庾信的并称。唐·刘知几《史通·论赞》:“大唐修《晋书》,作者皆当代词人,远弃史班,近宗徐庾。”清·吴伟业《梅村诗话·陈子龙》:“其四六跨徐庾,论策视二苏。”
散行,音sàn xíng,此处指散体文,对骈文而言。刘师培《文说》:“至韩、柳修词,欧、曾循轨,以散行之体,立古文之名。”亦指诗歌中不对偶的句子。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三四语多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必有不得不散之势乃佳。”清·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汉魏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
韩、孟,指韩愈、孟郊。
澁拗,音sè ào,亦作拗涩,释义:生硬难读。澁,古通“涩”。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北魏缪袭仿其体,作《尤射经》,拗涩不可句读,殊觉无谓。”
近人,音jìn rén,释义:1、才识短浅的人。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2、接触较多、关系密切的人。如臣下、婢仆、亲友等。《前汉书平话》卷上:“随何使近人报知城上人,道与陈豨 。” 3、距今不远的人;近代人。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古诗有离合体,近人多不解。”本条诗话中所谓“今录其近人者”,意思是,今选录其比较为通俗易懂的(诗句)。
明妃,即王昭君(前54—前19),名嫱(一作樯),字昭君(一说昭君非字,嫱是字),西汉时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竟宁元年(前33),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自请为婿,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单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谏果,音jiàn guǒ,释义:1、橄榄的别名。宋·赵蕃《倪秀才惠橄榄》诗之二:“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谏果欲谁从?”元·王祯《农书》卷九:“橄榄生岭南及闽广州郡……其味苦酸而涩,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为谏果。”2、油柑的别名。梵语作庵罗、庵摩勒,义译为无垢果。又称馀甘子。宋·周密《齐东野语·谏笋谏果》:“又记涪翁在戎州日,过蔡次律家,小轩外植馀甘子,乞名於翁,因名之曰味谏轩。其后王子予以橄榄送翁,翁赋云:‘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想见馀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然则二物亦可名之为谏果也。”按:二者虽然都称为谏果,但不是同一物。橄榄,许多人都吃过。而油柑子与橄榄类似,就算完全熟透之后,刚一入口仍是苦涩的。一颗油柑子放到嘴里,一口咬下去,先是一股又苦又涩的汁液充斥口腔,第一次品尝的人受条件反射会马上吐掉,但你若是个不怕苦涩的人,慢慢地把汁液吞下去,之后就会有一股清爽甘甜的津液从口腔、舌下渗涌而出,感觉到的是先苦后甜,令人畅快淋漓,把你带进另一种奇妙的境界。谏言难听,而真能听进去之后,则甘之如饴。故二物都称“谏果”。
锟鋙,音kūn wú,意思是一种剑。出自《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鋙(山名,亦作昆吾)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尸子》:“昆吾之剑可切玉。 ”《山海经·中山经》:“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
舐掌,音shìzhǎng,像熊一样用舌头舔掌心。宋·陆佃《埤雅》:“熊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意思是,熊冬眠过程中,若因为饥饿醒来时,则舔自己的掌心而充饥维持生命。
癭,音 yǐng。释义:1、中医称颈瘤,俗称大脖子。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包括甲状腺肿大等。《玉篇》:瘿,颈肿也。2、瘿瘤,中医病名。指生在皮肤、肌肉、筋骨等处的肿块。3、虫瘿。树木外部隆起如瘤者。宋·苏轼《答李端叔书》: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4、用木瘿制作的器具:瘿尊、瘿杯、瘿瓢等。5、指累赘,多余的东西。如:瘿疣(赘疣。喻附着之物)。按:剑血看生瘿。剑上的鲜血慢慢流淌凝结成挂在霜刃的血珠,好像宝剑生出了血瘿。
天狼,音tiān láng,即天狼星,又名犬星,旧说指侵掠。天狼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目视星等为-1.45等,我国古人将这颗位于“阙丘”以南、井宿中最为醒目的星称为“狼星”,在过去,这颗星指代入侵的异族,它的明暗变化预示了边疆的安危。因此,为了疆土的安宁,古人在“狼星”的东南方设立了一把射天狼的弯弓——“弧矢”,这9颗星组成的弓箭十分形象,箭在弦上,弓已拉圆,箭头直指西北方向的“狼星”。《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捋髭,音lǚ zī,用手抹上唇的胡子,表现一种闲适的感觉。捋,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髭,嘴唇上面的胡子。在颐(下巴)曰须,在颊曰髯,口上曰髭。
穆棱,指穆陵关。有两处,一在今湖北麻城北,接河南省界。又称“木陵关”。《水经注》:“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资治通鉴》:“梁大通元年(527),司州刺史夏侯夔“出义阳道,攻魏平静、穆陵、阴山三关,皆克之”;唐元和十二年(817),鄂岳观察使李道古攻吴元济,“引兵出穆陵关”,均即此处。另一穆陵关,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境内,北与临朐接壤,为古齐国所建长城最重要的关隘。自齐国始,历代均视为战略要地,派兵驻守。今尚存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石碑。宋·苏轼《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按:本条诗话中的穆棱,未必是实指,因为在唐诗中,“穆棱关”、“穆棱西”多次在行旅诗中出现,故而,成为一种诗词意象,多用于描述旅人的行程与心境。唐·王维《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唐·戴叔伦《别友人》诗:“秋风万里道,又出穆陵关。”唐·王昌龄《送薛大赴安陆》:“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唐·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唐·刘沧《浙江晚渡怀古》诗:“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唐·崔涂《申州道中》诗:“那堪独驰马,江树穆陵西。”在后人诗中,也用此意象。明·郑琰《黄山道中》诗:“帝子不归汾水上,行人愁过穆陵西。”
驿吏,音yì lì。意思是驿站的胥吏。唐·李绅《欲到西陵寄王行周》诗:“驿吏递呼催下缆,棹郎闲立道齐桡。”
丁巳,指乾隆二年,1737年。
壬申,指乾隆十七年,1752年。
起病,音qǐ bìnɡ,释义:1、病愈。《晏子春秋·谏上九》:“晏子起病而见公。”张纯一注:“起病,病愈也。” 2、谓人病愈后亲友设宴招待、赠送物品表示祝贺。《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太尉夫妻好生欢喜,办下酒席,一当起病,一当送行。”3、治病。明·叶宪祖《丹桂钿盒》第五折:“起病从来须妙药,合婚必定用良媒。”4、生病;得病。巴金《春》二五:“不晓得是怎样起病的。”
廷试,音tíng shì,即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详见《<随园诗话>通注(4·41)》。
果毅公讷亲,即钮祜禄·讷亲(?—1749),清雍正、乾隆朝大臣、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开国五大臣额亦都曾孙,太师遏必隆之孙,内大臣尹德次子。雍正五年(1727),讷亲承袭二等之位,加号果毅公,授散秩大臣。十一年(1733),提升为军机大臣,开始参与机务。乾隆帝即位之后,讷亲协力总理事务,晋封为一等公。乾隆二年(1737)正月,担任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十年(1745),升保和殿大学士。同年领班军机大臣鄂尔泰病故,讷亲接任,至此位极人臣。十三年(1748),以经略头衔主持大小金川之役。讷亲毫无军事经验,遥坐营帐中指挥,又与张广泗不和,先胜后败,只好久围之计,请朝廷增兵三万,劳师糜饷。乾隆帝对讷亲彻底失望,另遣傅恒代任经略。十四年(1749),乾隆命押解讷亲回京,授讷亲祖父遏必隆的遗刀于侍卫鄂实,鄂实监送讷亲到班拦山的时候,命讷亲自尽。
《通鉴》,指《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全书分为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中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除了十七史之外,还有各种杂史、私人撰述等。据《四库提要》记载,《资治通鉴》引用前人著作322 种,可见其取材广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五陵,音wǔ líng,一般指五陵原,位于西安北部,东西长约40公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五陵原因其原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绝佳,五陵原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西汉11位皇帝中有9位就葬于此。这些皇陵平地凿穴起冢,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其中五陵原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原”。由于五陵地区地势高耸,且紧邻京城长安,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五陵常常被用作长安的代称,象征着繁华与权力。
何限,音hé xiàn,释义:1、多少,几何。前蜀·韦庄《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诗:“不知芳草情何限?只怪游人思易伤。”宋·范成大《次韵陆务观编修新津遇雨》之一:“平生飘泊知何限?少似新津风雨时。”2、无限,无边。唐·韩愈《郴口又赠》诗之二:“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管仲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牛山北麓,传为春秋齐相管仲之墓。管仲(?—前645),名夷吾,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相齐桓公成霸业。墓东西36米,南北约16米,北坡高9米,南坡高6米。墓前有旧有石碑,刻古人诗云:“幸脱当年四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山土,千古长埋天下才。”现在墓周砌砖墙保护,并新立管仲像及其生平简介。
五尺,音wǔ chǐ,释义:1、“五尺之童”的省称,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2、俗称牵引畜牲的绳索。宋·洪迈《夷坚支志景·江陵村侩》:“‘此我家大郎所自搓者五尺,安得在汝手?’五尺者,土人称挽畜产绳繂之名也。”3、指床。清·黄生《义府·冥通记》:“‘一五尺安北壁,一方五尺安牕下。’——当时呼床为五尺。”此处的“五尺”代指床帏之事,喻指管仲为筹措资金开办官方妓院。
江左,音jiāng zuǒ,即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在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习惯上称此处下游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江东之称始于汉初。《史记·项羽本纪》载:“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指此地。江东被称为江左,源于古人的地理方位观念(绘制地图坐北朝南,与今地图相反)。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因此东西与左右常互相替代。江左,就是长江以东的地区,即江东。江左一词,最早来自晋时的说法,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朝代的根据地都在江左,所以当时人也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清朝,江东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清代的江左地区指今皖南、皖中、苏南、苏中,浙江,江西东北部,上海这片地区。
夷吾,即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梁药亭,即梁佩兰(1629—1705),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清初诗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
周兰坡,即周长发(1696—1760),字兰坡,号石帆,清山阴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详见《<随园诗话>通注(5·48)》。
东坡,即苏轼。
尖叉,音jiān chā,或称“尖叉韵”,险韵的代称。源于苏轼七律《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该组诗末句分别押“尖”、“叉”二字,这两个字都属于险韵。该组诗并不是押险韵最高难度的标志,但由于苏轼的巨大影响力,后世文人大量唱和,才使得尖叉的险韵特点凸显出来,进而超出了苏轼雪诗及其所用险韵的特定指代,成为代指险韵的独立词汇。这一情况出现并完成于清代。
修髯,音xiūrán,指长而浓密的胡须,通常用来形容有威严或仙风道骨的人物形象。“修髯”中的“修”是“长”的意思,“髯”是指胡须,特别是长在鬓角两边的胡子。元·王士熙《送华山隐归西湖》诗:“修髯如漆古仙子,玉林芙蓉染秋水。”
昔昔盐,音xī xī yán,隋唐乐府题名。明代杨慎认为就是梁代乐府《夜夜曲》。昔昔,夜夜的意思。盐,即艳,曲的别名。另:《昔昔盐》通常也指隋代诗人薛道衡的同名作品。这是一首闺怨诗,主题是思妇思念远征的丈夫。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即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