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见到新闻,说是小城将开通水上巴士,承担水上公共交通运输和水乡城市旅游线路功能。“找回童年记忆”的煽情,总想着有一天去体验去回味那不绝如缕的乡愁。毕竟我的童年、少年和大半个青春,出行靠水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时代的限制,交通不便。铁路、公路基本不下乡村,只有地处交通要道的乡镇才有火车站、汽车站的福利。至于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那还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早期甚至连自行车,都成了稀罕。
但江南水乡,河、港、塘、漾、浜、泾、溪交织,水运发达。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有私人运营的客船沟通各地。唐朝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就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坐船出行自然成了人们出远门的唯一选择。
至于从事水运的船,叫法各异。航运公司正式的官名叫客轮,后面拖带的驳子叫客驳;解放前有叫快班、白班的;民间有叫火轮、轮船的等等,不一而足。在我的家乡,就叫轮船,坐船出行叫乘轮船。
至于水上巴士之名,应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称谓,从巴士引申而来,而巴士又是公共汽车英文叫法的谐音,应是香港那边传过来的舶来品。故而,水上巴士,对中、青年来说,应是一听就心领神会;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乡村的老年人来说,可能就一头雾水了。
家乡秦溪小镇,地处杭嘉湖水路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节点。据镇志说,也是一座因水运而兴的临河小镇。晓事起,小镇的店铺就沿秦溪北岸布局,停靠客船的码头就在小镇的正中,是当地最大的一个码头。
残存的记忆中,小镇水路客运有两条航线,一条至县治盐邑,一条到邻县通火车的硖城。每天凌晨发班,傍晚返回。
早出晚归,主因是客轮的速度太感人。十几公里,现在半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坐客轮要二、三个小时。尤其是因客流高峰后面又拖带了一条客驳的话,更是慢如蜗牛。
有人说,我羡慕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其实,这更慢的客轮又让那时多少对农村青年男女,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浪漫的旅途。
那时的农村,有个风俗。领结婚证前后,在摆婚宴举行结婚仪式前,要到城里照相馆拍张结婚照,到布店扯几件新衣服的布料。
自然,新郎、新娘、媒人、七大姑八大姨,林林总总十余号人少不了要坐轮船前往。
那时民风纯朴、思想保守,这对新人也许还没见过几面,尚是第一次坐到一起。手足无措、结结巴巴、满脸通红、……是常态。这短短二、三个小时的航程,成就了相遇、成就了相识、成就了相熟,更成就了相知。多少新人,就在这船上相许一生。
当然,轮船的乘客,不仅仅只有这些办喜事的人,还有出门办事的、走亲戚的、到大医院看病的、……但对于这轮船印象最深的,甚至几十年后还会念兹在兹的,只有那些出门闯荡世界的人。
也许,在那时并没有几十年后的多愁善感,只有激情的期待。特别是那些考上大学、负芨求学的准大学生来说,心中只有充满幻想的大学生涯。只恨这客轮太慢……
值到几十年后,回首往事,才发现这慢悠悠的客轮,承载了多少初心,蕴藏了多少乡愁。
只是,当年的客轮,早已随着内河水运衰落而被扫入故物堆。徒留几张图片,供人凭吊乡愁。
至于乘着水上巴士,品着细点美食,去寻找童年的记忆,只能哈哈了!
不过,也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