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以为很接纳自己的儿子,用各种方式去关爱他,但那天我兴奋地问儿子“你感觉到妈妈是否是无条件地爱着你你?”儿子说,“我感觉到你是在有条件的爱我和无条件地爱我之间。”
说实话,我内心对儿子这样的回答很不满意,因为我自以为我已经很爱着我的儿子,很包容接纳我的儿子,可儿子就是这样说,他这样说,就是他内心的感受。
我安静了一下,继续问儿子,“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受呢?
儿子说,“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取得好成绩回家时,你表现得很高兴,可是当我取得不好成绩时,你表现得不高兴。”
“哦!”我若有所思地回答他。因为我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在他表现好的时候我很高兴,在他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不高兴,有时甚至打他屁股。
儿子的话不得不让我思考。因为我知道生活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将收获的是安全感和价值感,而生活在父母有条件爱中的孩子则生活在恐惧中,恐惧是影响孩子生命成长最大的障碍,如果父母以“要有好成绩,妈妈才喜欢你”“如果没有好成绩,就不是好孩子的心态”要求孩子,孩子对父母就会有恐惧。因为当他表现不好的时候,他担心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于是,孩子生活在表现自己的层面,生活在担心父母不接纳自己的恐惧里面。孩子也常常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以说谎来隐藏自己真实的自我。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也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成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我表现好的时候我就是有价值的孩子,当我表现不好的时候我就是没有价值的孩子,形成了他的低自尊,或者自大,或者自卑,没有稳定的人格特征,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以及事业的发展。所以我多么不愿意儿子因为我的有条件的有而对我有恐惧——害怕我因为他表现不好而不接纳他。
我需要成长。我说,“宝贝,妈妈需要改变。妈妈在你表现好的时候仍然会很高兴,但在你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不要教导你。那时妈妈会先冷静下来,待自己的情绪过去了,心情平静的时候再来和你谈,再教导你,这样可以吗?”儿子说,“好的。”
专家建议,父母不要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个时候的教导只是发泄父母的情绪,看问题不能客观理性,不能将孩子带到他的问题中来帮助他看见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作出调整,反而只是增加他内心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