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看到小女儿在家庭群里发微信说她次日将乘坐第一趟大巴车回家。看到消息,我一阵欣喜,学校里的饭菜再好也不能像在家那样吃得随心所欲,回来我好好做几顿她爱吃的糖醋排骨。欣喜之余,想到了她暑假期间在驾校刚刚考完科目一的事情,心想正好利用这次较长的寒假练车拿驾照。于是给她微信留言后就直接联系了驾校主任安排好教练次日开始练车。可没想到第二天催她起床成了我们娘俩发生争执的导火索,她闹脾气、甩脸子,硬着头皮去了驾校,算是给足了我面子。
冷静下来静静反思为何不到一天时间,我们娘俩会从欣喜热狂发展剑拔弩张,思来想去,问题应该出在沟通方面。我的“命令式”和“啰嗦式”的沟通让她感到自己不受尊重,表达意愿受阻。欣喜若狂方面自然不需多言,“虎不食子”,何况母爱呢,毕竟好久没在一起生活了,操心她的学业及担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为难事是我身不由己的事情。垂头丧气不外乎这几个方面。一是驾校之事当天只是微信留言简单提起,没有详谈,她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二是先一天晚上没有与她商议好起床、吃饭以及去驾校的时间,我唠唠叨叨叫了几遍起床吃饭,导致她不耐烦;三是由于她误把驾校教练当作学校班主任老师,适应不了教练的教学方法心理不舒畅;四是在她心里没有清晰深刻地认识到拿到驾照的快乐;五是她认为没有完全放松,刚出学校又入驾校,没有来得及规划寒假,就被我强行送到驾校。
想到了科学家们一次次将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故事。原来养孩子就像放卫星一样,你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心血,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最后一招发射成功,孩子考上了大学,然后卫星就消失在了茫茫的太空之中,只是在定期不定期地发出来一些微弱的信号:给点钱,给点钱。然后把钱发给了卫星,叮嘱他吃好穿暖,卫星又发回来了微弱的信号, “别叨叨……”
与人相处,特别是亲人之间也是有艺术和技巧及遵循的原则可循。大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想法,“替代”孩子们的想法,殊不知因为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便会故意唱反调,“坏孩子”就越来越多了。小学生如此,大学生亦如此。英国的父母以“英式沟通”出名,他们常常不喜欢批评孩子,而是习惯善意的提醒。世界的有趣程度,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角度。用孩子的目光看待世界,你会更理解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智逐渐成熟,独立意识增强,拥有自己的想法。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想法及感受,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全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一是要沟通“具体化。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父母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用孩子的视角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读懂孩子。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讨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就比较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他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沟通中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具体化为一些小目标,具体而又相对容易且能够达到,让他们每次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要创造多元的沟通方式。家长不能仅仅采取语言的沟通,采取多元的沟通方式。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家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种符号的出现,是否有些东西是不能为孩子接受的,家长的这些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三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婚姻、健康等,如工作上积极上进,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有新的进步;家庭氛围和谐,彼此真诚地交流;有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给他们一种心理的触动,也让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从而健康地成长。
四 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这样会缩小他们的生活半径,让心理承受能力被弱化,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社团、志愿者组织、社会实践等,既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磨练了意志,增强心理应挫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五 尊重孩子的成长空间。文章《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人生路漫漫,父母和儿女不能陪彼此一辈子,要学会放手。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能力,父母应该和孩子做朋友,平等地沟通,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学会民主、尊重和协商,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六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养。“人品制胜”。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里有一段话:“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确立合理的目标;肯定孩子,培养孩子自信心。自尊自爱的孩子也能尊重和重视他人,在进入社会以后能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客观地自我认知和评价,乐于求知创新,更好地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