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可以一天一天的过,书可以一本一本的读,那么,怎样才是读书?
1、
读通俗小说不是读书么?
不止经典的小说是小说吧,《岛上书店》《追风筝的人》,就真的比《微微一笑很倾城》《乖,摸摸头》好么?
真的不一定。
有些书写不到你的心里,读多少都是浪费。
《诗词大会》让你惊叹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功力,背了那么多诗词,还能侃侃而谈,信手拈来。可是你见了她们对诗词的热爱,以及她们对诗词的解释么?那是从心底的喜欢,才能在诗词中有自己的想法,让诗词成为自己的语言。
咪蒙就那么差劲么?但是篇篇10万+都是大量的阅读和成年累月的积累。畅销书真的都写那么差么?不过是点燃了读者心中的种子,让你产生了共鸣,那便是你应读之物。
有人喜欢代码,可以整夜整夜睡不睡,看见代码能如音乐人听见曼妙的音乐,
有人喜欢历史,再枯燥也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并有自我的解读,
有人喜欢科幻,任何都不会放弃,因为科幻的世界让他们头脑有画面,很多人并看不懂,
有人喜欢爱情故事,不论红楼还是校园小说,都能提书忘时。
所以,读小说不是读书么?
同人小说也是小说啊。不论什么,能读到你的心里,那才是读书。
2、
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读书本身的喜爱。
所谓经典的,诸如《围城》《追风筝的人》《岛上书店》等等,我确实读不进去啊。
我不了解时代背景,不明白作者要表达啥。与思想不符,与气质不符。
书单必备的书籍我也不读,那是别人的书单,而书单都是独一无二的私人喜爱。
有些书百万畅销,你并没有类似经历,那么读不懂,读的不爽,为何还要硬读?
所有人都推荐你读历史、读哲学,可是又有几人读的下去?
你喜欢诗词歌赋,那便有人喜欢琴棋书画,你喜欢文艺气息,那便有人喜欢江湖豪情。
书,既然印成文字,便有了受众。
就像音乐,流行也好,经典也罢,体会了其中乐趣,才是自己的类型。
读书,只管一本一本的读,读多了,就知道自己偏爱的类型,不用随波听人分享书单,很多所谓书单,出书单的人自己都不一定读过,或者读懂,看推荐的人多了,便有了书单之名。
这样写来,专题的主编更适合总结书单,把每月写书评多的书,推荐出来。比如《孤独小说家》。
3、
读书,不是说白话文就浪费了时间,经典拗口的就值得推敲。读书给你的不是让你说出自己读过书多么牛逼,书有多经典。就比如毕加索的画,经典,但你看懂了么。
自欺欺人的随波读书,和买书来装点书房的差别不大。因为都没有影响你的内心,从而影响你的生活。
书中的黄金屋,来自于内心的富足。不是一本书便可以改变人生,都没有打动你的内心,说的再好,吹的再牛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后的书评也是千人千面,大段摘抄原文是好么?不断引经据典好么?以第一人称重述好么?
不分好坏吧,都是个人感悟,都是个人读书后的体会。
读书,读书,用心才是读书。至于读了什么,那是个人喜好。
圈子不同,别硬融;喜好不同,别硬读。
文绉绉的说话,不会。
有的只是大白话,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