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搞笑又温暖的故事。一半“国语”,一半台语。一半是明亮的现在进行时,一半是泛黄的上世纪。
“我是陈嘉玲,一个住在台北但永远不是台北人的台南女儿,今年 39 岁,这辈子最擅长的就是在照相的时候闭眼”。
她的职位是董事长助理,不过除了正常的秘书工作,她还要帮老板处理各种私事儿烂事儿。对了,39 岁的她,“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这些,才是构成她的社会坐标的、大家关心的信息吧?——谁会在乎她照相的时候闭不闭眼呢?
刚登场的陈嘉玲简直狼狈不堪。参加前男友的婚礼,发现对方娶了更加年轻富有的女人,被点名道姓推至前台“抢”捧花,在接受了各种看似友善关心的羞辱后酩酊大醉丑态百出……连老友都嫌她丢脸:“20岁的女人喝醉是可爱,40岁的女人喝醉是可悲。”
如此“可悲”的她竟然还一时冲动丢了工作。好在她还有个看起来人畜无害还很在乎她的男朋友,而且还愿意娶她养她——虽然是用他妈的钱。
住在未来婆婆买的大房子里,跟未来婆婆做着邻居,穿着未来婆婆选的保守婚纱结个婚,从此安心做家庭主妇,远离职场的糟心事。——这一切,听起来真的有那么糟么?
然而,恶心好色的老板、跋扈愚蠢的老板娘、被剥夺个人时间甚至尊严的工作都不足以让她从此对家庭生活产生向往,从此逃进“家庭”这个安全港湾。
她分手了。有点控制欲的婆婆背了她追求自由的锅。在阿嬷去世后,她对前来吊唁的大荣说:“因为我不爱了。”——还了婆婆一个清白。
她的人生选择,需要多大的底气啊。失了业毁了婚的她,一个人躺在床上,“闻到的是自由的气息。”
自由,多么高端的人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配置才能自由地去追求自由?
在《俗女养成记》里,陈嘉玲大部分时间被塑造为一个“失败者”,她自己也认为,从小就令家人失望。没有被如愿养成“淑女”,只成了一个“俗女”。
可是,殊不知,“俗女”的养成并不比“淑女”容易啊。
陈嘉玲生活在一个极其有爱的家庭里,父母一生恩爱,母亲有时咆哮却非常爱她,父亲永远幽默好脾气,有个很乖的弟弟,还从小得到了阿公阿嬷的疼爱。40岁还双亲健在,40岁才送走了安然离世的阿嬷。
这不是“好命”是什么?正是这样的好命给了她的人生充足的养分,童年的幸福塑造了她强大的内心。她性格爽朗,敢爱敢恨,还不缺幽默细胞。
在她的内心深处,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她一定都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吧。她一定都相信,无论发生什么,还有一个安全的港湾随时等待接纳她。
40岁时,再从头开始,去追求梦想和爱情,有何不可?
相比之下,她的二姑姑却没这么好命。因为忍受不了未来婆家的羞辱而悔婚的姑姑,回到娘家却得到了加倍的辱骂和责难,这个知性美丽的姑姑“终生未婚,一生孤独”。(而她最后也没有在阿嬷的葬礼上出现。)慈爱的阿嬷在年轻时对待自己的亲身女儿却是另外一副面孔,这是生活残酷的真相,也许也是时代造成的遗憾。
母亲的爱有多重要呢?陈嘉玲的母亲最终没能把女儿培养成“淑女”,老公买车的钱换来的大钢琴变成了家里昂贵的置物架,但是她却让女儿自由生长;陈嘉玲的弟弟为了分散众人对姐姐的责难,宣布自己是同性恋,殊不知,母亲已经知道这个秘密十几年。她偷偷翻报纸、买书、打热线电话,只为了更了解儿子,学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和方式。
相比于阿嬷对二女儿的冷酷、对小儿子的偏心,陈嘉玲实在拥有了一个完美的母亲。培养一个“淑女”也许只需要严谨系统始终如一的教养方式;而养成一个身心健康内心强大的“俗女”,却需要一个伟大的母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