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明
近来《兰亭序》,流觞很热,唐诗、宋词走进千家万户,诗词大赛使董卿焕发了第二春。
天一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从唐以后也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必读的名篇,尤其是在书法大家中盛行。
为了附庸风雅我也读了,可读不懂,有三分之一的字不认识,上百度查了注解也一知半解。不过百度上对《兰亭序》是褒奖有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是作家施蛰存 的一篇文章——《兰亭序》: “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使我对《兰亭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作家施蛰存的学术精神也更加敬佩。
——《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这一段是施老先拿文学史上的东西作一下铺垫,然后进行解读。
——请看...。
——再读下去...。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这也只有施老看的岀来,也只有施老敢突破传统、权威如实的写岀来。
——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作家施蛰存的最后一句话:反正...,也不用再“明哲”了。这里的“明哲”了,是指明哲保身。这篇文章是施老八十多岁时写的,读了这明哲保身,这几个字耐人寻味。我个人理解,在学术界敢说真话也是需要勇气的。
我有点小联想,现在是书法只看名气不看笔法,文章是只看作家不看内容,学术界也是论资排辈,食古不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施老的学术精神在当下更是难能可贵。
王羲之《兰亭序》的历史地位是无可否定的,他的书法也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兰亭序》的文章施老的解读——“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确实有根有据,不得不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