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四年前,还不满五岁的女儿看到别人弹钢琴,好羡慕,急切地要求学。看她这么有兴致,我就带她去培训机构咨询。经了解,五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学习钢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入门相对比较简单。
培训机构的老师带女儿试弹钢琴,可能是她的手小力量小,坐在偌大的钢琴前,她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她听到旁边教室传来悠扬的古筝演奏声,就一下子被吸引过去了。她呆呆地站在门口听完一首曲子,说要试试古筝。于是,老师帮她带好义甲,给她简单介绍了古筝,然后教她试弹。十分钟后,她毅然决定要学古筝。
当时,我觉得她还小,也可能就是三分钟热度,就报了一个月的课程让她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就开启了古筝学习的漫漫长征路。
我清晰地记得她第一次上课的样子:扎着两个小辫,红扑扑的脸蛋圆乎乎的,眼睛笑成一条线。一路上兴奋不已,小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直到开始上课还停不下来。45分钟的课,她打断老师不下十次,期间还给那个大眼睛的美女老师跳了一个舞。老师被逗得大笑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女儿喜欢的东西就让她尝试,学古筝和做手工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她有兴趣愿意学,就支持她学下去,如果学一阵子不喜欢不想学,那也不勉强她。孩子的童年,还是要让她尽可能自由自在的玩耍。
02
刚开始学习古筝,我是坐在边上陪她一起上课的。因为那时候她年龄小,老师担心课上教的内容不能掌握,或是转身又忘了,就让家长一起学,以便回家辅导孩子练习。
事实证明,“陪读”绝对不是个好主意。在女儿看来,妈妈是跟她一起上课的,学琴便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她和妈妈共同的事情。在妈妈看来,自己跟着上了课,就有责任充当业余的辅导老师,要对孩子负责,要给老师交代。
而妈妈毕竟不是老师,孩子不愿像服从老师那样服从妈妈这个业余教练。于是,权力之争便开始了。
我每天替他规划好练习的内容和时间,像念紧箍咒一样,催着她守着她练琴。
我还是个特别尽职尽责的业余教练,因为我也认真地听了课,所以很容易发现她出错的地方,一旦她弹错了,我便马上让她纠正,多错几次,我的语气就变硬了,面目也变得可憎了,她便开始哭。我俩的情绪不断升级,最后不欢而散。
自从有了练琴这回事,家里一向轻松愉快的气氛开始被阴云笼罩。每天只有女儿完成了练琴任务,一家人才能安安心心地正常度日。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经常反省自己,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也试着把练琴的主动权交给女儿。
可是,每次陪她上完课,我的“责任心”又上来了,总是忍不住要去提醒、督促,生怕没有我的辅导她学不好。特别是哪次被老师批评了,说练琴效果不佳,错误较多,接下来的一周,我俩就都没有好日子过了,一到练琴就剑拔弩张。
在女儿学古筝的前两年,我们基本就是这么度过的。有时候我也会耐心地跟她交流,她会说:“我喜欢学古筝,我想弹好听的曲子,但我就是不想练。”
现在想来,那时都是我的错。虽然最初学习古筝是女儿自己的选择,而我却在陪伴她的过程中忘记了“初心”。当她正式开始学习,当我发现她学的还不错,我便有了期待,变得功利。
我希望她上课认真学回家自觉练,希望她每周能将老师教的内容消化吸收,希望她学的又快又好,希望她能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希望她能够考过十级,希望她能够长长久久地坚持下去……
我真的太贪心了,以至于忘记了:她还只是个孩子,她想要的只是好玩。长时间练琴占用了她本来可以自由玩耍的时间,所以她本能地抗拒这件事。
我的功利心却认为:如果不能每天练习肯定学不好,如果学不好就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去做这件事。
我忽略了她学习时候的乐趣,对于古筝,她是喜欢的,她的领悟能力还是很强的,当她能够把一首曲子弹好的时候,她真的很开心很陶醉。就算因为练琴矛盾不断,她也从来没有说要放弃。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03
上小学后,我把女儿转到离家很近的一个培训机构,不用接送,她完全可以自己去上课。从那时起,我便正式卸下“陪读”的身份,不再陪她上课。
自从我不再“陪读”,女儿开始为自己负责。
通常情况下,她都能够安排好时间自己练习,虽然有时候练习的时间很短,但只要她说练好了,我基本不再过问。有时候,她干脆去培训机构练琴,练了什么,练了多久,我根本没法知道。
因为我对她学的内容不再熟悉,自然也没有指导的资格了,她弹得对错好坏我便无权干涉。只是每次上课后问问老师怎么说,有没有什么困难,然后说些鼓励的话。
如果某段时间老师反馈说练琴效果不好,学的不扎实,我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上纲上线。我会找个机会跟她聊聊,听听她的想法,然后告诉她:“不着急,慢慢来!妈妈相信你可以处理好的。”之后,学习继续,她总在不断进步。
后来,我在鲁道夫德·雷克斯的著作《孩子:挑战》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觉得很有道理。
很多孩子喜欢玩乐器,但是不愿意认真投入地练习。当父母插手、介入、施加压力时,结果却把孩子本来很享受的事情变成了令他们憎恨的工作。我们应该做好自己,让音乐老师激发孩子练习。
做好自己,不介入孩子的事情,并不是说把孩子扔给老师或者扔给乐器不闻不问,而是说,我们不给孩子压力和批评,而是给予激励和鼓舞。例如我们可以制造让孩子为大人、为伙伴表演,或者几个孩子一同表演的机会。这样,音乐就变得有实用价值,而不是让孩子憎恨的无休止地练习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留心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并且完全把处理这件事的权利交给孩子。
书中的观点跟我的做法不谋而合,把练琴这件事完全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只有当她需要我给予关注和帮助的时候才出面。
让老师激发孩子练习,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指手画脚。记得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觉得女儿练琴不用心,弹得磕磕巴巴的时候,我提醒她好好练,她回我一句:“你要不要来试试?”虽然生气,我却无言以对。
说放手,就要真的放手,哪怕她偶尔偷懒,哪怕她进步很慢,都要能够接受。不批评,不指责,尊重她自己的安排。
04
转眼间,女儿学习古筝四年了,当年胖乎乎的话痨小丫头已经变成十指纤纤、亭亭玉立的少女。
现在,对她来说,练琴已经成为习惯,她会自己安排好时间,安排好内容,练的顺利,兴高采烈,练的不顺,会有点沮丧,但不管怎样,她都能以平常心面对了。
庆山作品《得未曾有》中记述了一个八十四岁高龄的古琴传承人。
她说:“要学琴,还得心里真正喜欢。如果不喜欢,弹着也没意思。学的时候好好学,经常练,要有毅力。有些人只是感觉好玩,结果学半年或几个月就学不下去。琴棋书画,修身养性,修自己的性情。现在生活紧张,有时间在家里弹弹琴,自娱自乐,是一个让自己清静下来的办法。”
这位弹琴的前辈,道出了学琴的真谛:修身养性,自娱自乐。我让女儿学古筝的初衷也是如此,惟愿她长大之后,遇到烦恼或是孤寂之时,能够有古筝相伴,怡情遣怀,让内心平稳从容。
重拾“初心”,我不再为女儿学琴焦虑,我跟她一起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她练琴的时候,我用心欣赏,她需要我点评,我只作为观众说出中肯的意见,她往往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主动去调整。
当我发现她练习得很投入时,我会由衷地表扬她,肯定她付出的努力。
上学期,女儿已经学到八级曲目,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尽管她比以往更加努力地练习,还是常常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我跟她说:“咱们不着急,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哪怕一个学期只学好一首曲子,都没有关系。你把一首曲子学好了,胜过学习好几首曲子却都是磕磕绊绊。”
我还特意把《史记》中孔子学琴的故事讲给她听,让她明白,学艺不在多,而在精。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古琴),一连学了十天,仍在弹初学的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掌握弹琴的技法。”
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表达的思想。”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领会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他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有天下的帝王,除了文王又有谁能如此呢!”
师襄子恭敬地离开席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这好像是《文王操》呀。”
司马迁曾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境界自然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但是,我们至少知道这世上曾经有人是这样学琴的。
学无止境,孔子精益求精的深度钻研态度,不管是在学琴,还是其他的学习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找中,我觉得,学习乐器是最磨练人的事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恒心,对孩子来说,真的很不容易。然而,就是因为不易,做到了才难能可贵。
新学期开始了,站在新的起点,迎着新的阳光,孩子,请你遵循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节奏,努力前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