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每月月初,你制定了大量的计划,安排合理,但在月末时,你会很沮丧的发现,你根本做不完?
你一直希望做好某件事,可是却总也开始不了?
你回到家,很希望陪陪孩子,但你已经累得要死,而且总在想着工作的事情,根本没法陪好孩子?
也许你缺乏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精力管理。每个人都有24小时,但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最近一段时间,我觉察到自己写作精力不足,之前写“为什么一张驾照考了3年,背后的原因想不到的虐心”从晚上11点50开始写,没写多久又上床睡觉了,然后又睡得不踏实,因为日更写作没完成,于是又3点多迷迷糊糊的起来,尽力让自己清醒,写到6点左右基本搞定了,然后吃完早饭,本来想阅读,结果脑子不清醒看不下去,于是又睡觉睡到中午12点多,可能是那天考试完拿到驾照太兴奋了。
但是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自己写作没有了以前那样一气呵成的感觉了,只要打开电脑word文档就开写,即使中间卡壳了,也会绞尽脑汁写完再睡觉。最近写作没写完就犯困,于是往床上一趟,闭着眼睛越睡越想睡,我以为是自己睡眠不足,但是看了有关精力管理的信息后,我发现自己需要补充的不是体力,因为脑力活动者疲倦了,体力休息没用,需要外出散步,放松等换个脑子。
精力管理金字塔分为四部分:体能、情感、思维、意志
这意味着
1.精力由四个部分构成,越底层的越基础
2.底层的精力会影响上层的精力
体能—情绪: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
情绪—思维:情绪不佳的时候,做判断容易失误
思维—意志力:很多强大的意志力,其实是强大的思考能力
全情投入=体能充沛+情感链接+思维清晰+意志坚定
了解了精力管理金字塔,那么为什么我最状态不佳呢?有哪些原因导致?
1.以前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是每天几乎都会喝1.5升以上的水,这几个月发现自己不怎么爱喝水了,研究表明,当缺水时,人们会易怒、疲惫和难以集中注意力。我想缺水是其一。而每天喝1.5—2升水(250毫升的被子6—8杯),可以让人变得敏锐。
2.以前培养的“每天三件事”计划习惯,可以规划自己第二天的事情,然而近来没怎么规划,所以第二天做事的时候还要做思考选择题,做A事情还是先做B事情,结果导致了精力分散。
如果提前一天做好决定会省下很多思维精力。因为规律化地生活,自动化地执行,这将替你省下许多决策精力
比如奥巴马经常将日程行为常规化,一般只穿蓝色和黑色西装,每天早上按照固定的习惯去健身,浏览简报......这样,他不用耗费太多的经历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可以留出更多的思维精力做决策。
所以我需要重新培养自己做计划的习惯,每天规划最重要的三件事做起来。
3.休息不得体,脑力活动后需要的是思维的放松,而我选择的是睡觉这种补充体力的方式,以后可以尝试去外面走一走换个环境。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管理自己的精力呢?
30到60分钟休息一次,觉察自己的精力状态听歌冥想15分钟,身体扫描做仰卧起坐30个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的规划,避免第二天的选择消耗精力重要的事情之前建立仪式感 简单且重复去做饭后散步,每天固定跑步树立一个目标促使自己行动。
到底哪种方法更适合你呢?这就需要你自己行动起来一个一个去实践了,哪个适合你就用哪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