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务管理的信用政策决策中,收益、收入、损益是核心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分析信用政策(如是否放宽信用期)的成本与收益至关重要。
一、收益 vs 收入:不是所有“进账”都叫收益
1. 收入(Revenue):企业的“毛进账”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未扣除任何成本)。例如:
卖手机的企业,“销售收入”是客户支付的手机价款(如卖了100台手机,每台5000元,收入=50万元);
卖奶茶的店铺,“营业收入”是顾客支付的奶茶钱(如一天卖了200杯,每杯15元,收入=3000元)。
关键特点:收入是“总额”,不扣成本(如手机的进货成本、奶茶的原料成本)。
2. 收益(Profit/Income):企业的“净赚”
收益是收入扣除相关成本后的净额,反映企业实际“赚了多少”。在财务管理中,“收益”需根据场景细化:
毛收益(边际贡献):收入 - 变动成本(如手机销售收入50万 - 手机进货成本30万=毛收益20万);
营业收益(息税前利润):毛收益 - 固定成本(如20万 - 店铺租金、员工工资等固定成本10万=营业收益10万);
净利润:营业收益 - 利息 - 所得税(如10万 - 利息1万 - 所得税2万=净利润7万)。
关键区别:收入是“流水”,收益是“纯利”(扣除了成本)。
二、信用政策决策中的“收益”:通常指“边际贡献”
在信用政策决策(如是否给客户更长的信用期)中,“收益增加”并非指全部收入增加,而是“边际贡献”的增加。原因是:
企业的固定成本(如厂房租金、设备折旧)在相关范围内(如产量/销量变化不大时)是不变的,无论是否放宽信用期,这些成本都要发生。因此,决策中只需关注“增量收入”带来的“增量成本”和“增量贡献”。
举例:
某企业当前信用期为30天,年销量1万件,单价100元,单位变动成本60元(变动成本率60%)。若放宽至60天,预计销量增加2000件(增量收入=2000×100=20万元)。
此时,“收益增加”=增量收入×(1-变动成本率)=20万×(1-60%)=8万元(即边际贡献增加)。
(因为固定成本不变,这8万元是真正能覆盖新增成本并带来利润的部分。)
三、损益:企业的“最终盈亏”,但决策中关注“增量损益”
1. 损益(Profit and Loss):广义是“利润表”,狭义是“净盈亏”
会计中的“损益”通常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即利润或亏损),对应利润表的主要内容:
损益 = 收入 - 费用 - 成本 - 税费 ± 其他损益(如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
但在信用政策决策中,“损益”更关注“增量”——即改变信用政策后,利润表中哪些项目会变化,最终导致净利润增加或减少多少。
2. 信用政策决策中的“损益”:需计算“增量损益”
决策的核心是比较不同信用政策下的净利润差异。由于固定成本、原有销量的成本费用等“沉没成本”不影响决策(无论是否改变政策都存在),只需计算增量损益(即改变政策后新增的利润)。
公式:
增量损益 = 增量收益(边际贡献) - 增量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等)
四、增加税前损益:决策的“关键门槛”
在信用政策决策中,“增加税前损益”是指改变信用政策后,税前利润的增量(未扣除所得税的利润变化)。它是决策的“门槛”:若增加税前损益>0,说明新政策更优;反之则不优。
五、信用政策决策案例
假设某企业当前信用政策(政策A)和新政策(政策B)的信息如下:
步骤1:计算增量收益(边际贡献增加)
增量收入 = (12,000 - 10,000)× 100 = 200,000元
增量变动成本 = (12,000 - 10,000)× 60 = 120,000元
增量收益(边际贡献)= 200,000 - 120,000 = 80,000元
步骤2:计算增量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增加:
原政策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10,000×100)÷ 360 × 30 ≈ 83,333元
原机会成本 = 83,333 × 10% ≈ 8,333元
新政策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12,000×100)÷ 360 × 60 = 200,000元
新机会成本 = 200,000 × 10% = 20,000元
机会成本增量 = 20,000 - 8,333 ≈ 11,667元
坏账损失增加:
原坏账损失 = 10,000×100×2% = 2,000元
新坏账损失 = 12,000×100×3% = 3,600元
坏账增量 = 3,600 - 2,000 = 1,600元
收账费用增加 = 15,000 - 10,000 = 5,000元
增量总成本 = 11,667 + 1,600 + 5,000 ≈ 18,267元
步骤3:计算增加税前损益
增加税前损益 = 增量收益 - 增量总成本 = 80,000 - 18,267 ≈ 61,733元
结论
由于增加税前损益>0(约6.17万元),说明新政策(政策B)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税前利润,因此应选择放宽信用期。
总结:核心概念的关系
收入:企业的“毛进账”(未扣成本);
收益:收入扣成本后的“净赚”(决策中通常指“边际贡献”);
损益:企业的“最终盈亏”(决策中关注“增量损益”);
增加税前损益:改变信用政策后,税前利润的增量(决策的“关键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