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想孩子听“进去”话,就要减少“吼叫震慑”

回想我们的童年,是否想起当初做不出来题的自己,又或者考试马虎被扣分,面对家长的指责,和“你本来可以做对的!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会错?!”的声音……

从古至今“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都出现在每个家庭里。

但真的有用吗?

做的不对确实是该打,罚的。但是很多父母,老师开始进行“吼叫震慑”,用处有的,但忽略了一个点,孩子的心理。

家长和老师处在一个“高视角”来教育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不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你说的是错的,不允许你有一点“天马行空”。

利用长者威严优势“镇压”孩子。而不是“视角齐平”

成人眼里的世界和孩子的不同,有时候成人站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孩子的问题,忽略了一个点就是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能动性是非常薄弱的。

你觉得这道题孩子应该会的,不能被扣分,扣分了就是孩子的错,但我想问一下,你小时候遇到这样的题就做对了吗?你都错过,为什么还要这么对孩子?

天才是少数,多数是庸才。

为什么大部分家长,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会吼呢?

压力和焦虑:家长和老师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情绪紧张,耐心减少,从而在孩子不听话或表现不佳时更容易发火。

行为模仿:一些教育者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类似的教育方式,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模仿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即使这些方法涉及吼叫。

短期效果:吼叫可以立即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迅速改变他们的行为,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使教育者误以为这是一种有效的纪律手段。

缺乏教育技巧:不是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培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纪律技巧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采取吼叫等简单直接的方法。

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某些文化或社区中,严厉的教育方式被视为正常甚至是必要的,这可能会影响教育者的行为模式。

情绪管理困难:有些教育者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遇到困难,当他们感到沮丧、愤怒或失控时,吼叫成为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或老师的期望时,这种失望可能导致他们用吼叫来表达不满。

资源匮乏: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家长和老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或工具来采用更为温和和建设性的教育方法。

误解紧急性:有时,教育者可能错误地将一些非紧急情况视为需要立即反应的紧急情况,导致他们用吼叫来应对。

我有一个问题,各位是否会在平静时刻被突然的喇叭声/吱呀开门声吓到?

如果有的话,是不是心脏会剧烈,极速跳动,随后要好久才能缓和?

是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孩子在不会这个知识的时候,面临家长老师的大喊,大脑是懵的,空的,孩子是惧怕的,听不进去的,所以在你问孩子:“懂了吗?”孩子点头的回应不是真的懂了,而是不想“面临恐怖孤立无援的境地”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怎么可能大脑会去接受知识呢?

一、吼叫的影响分析

1. 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恐惧、焦虑、自我价值感下降。

2. 对家长的情绪影响:内疚、疲惫、情绪失控。

3. 长期后果:亲子关系疏远、孩子行为问题增加。

我们都知道偏科,因为某科老师对自己不好,我就不喜欢那个老师,从而我也不会喜欢那个学科,导致“木桶效应”,短板没办法短期补齐,这是心理问题。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

二、吼叫的利弊权衡

1. 短期效果:立即的行为改变、家长权威的体现。(我平时对我学生是能沟通就沟通,如果他们着实过分,那一嗓子绝对安静,效果显著)

2. 长期弊端: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降低教育效果。

(孩子免疫了,不把你当回事,反正遇事就喊,也就习惯了)

3. 吼叫与非吼叫教育的对比分析。

吼叫教育可能导致孩子胆小懦弱、失去自信心和创造力,情绪暴躁易怒,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

而非吼叫教育则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就会说:不吼不行,必须得吼!要不不听话,首先我想问:你自己情绪控制不好,发泄在孩子身上干啥?!孩子虽小但是是独立的个体,不要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都懂。

孩子的敏感程度比大人高好多,如果你要反驳那么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童年,如果快快乐乐,当我没说。

三、如何让孩子理解知识点

1. 使用积极语言:鼓励而非指责。

(你指责也于事无补,还不如鼓励,这样孩子会重拾信心,积极面对。)

2. 分步解释:简化信息,适应孩子的理解水平。

(每个孩子都不同,就比如写字,我没办法要求每个孩子都要一模一样,我是魔鬼吗?非要让他们克服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像机器一样?这样他们就不快乐了)

3. 实例演示:通过故事或游戏让孩子亲身体验。

(写字我会给小朋友们举例子,他们就懂了)

4. 耐心重复:以不同的方式多次解释,直到孩子理解。

(以为谁的理解力跟自己一样快?大人理解力强也是从小到大经过不断训练的。更何况小孩子,肯定会接触慢的)

四、替代吼叫的有效策略

1. 深呼吸与冷静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2. 设定明确的期望和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3. 正面强化:奖励好行为,而不是只惩罚不当行为。

4. 沟通技巧:倾听孩子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5. 时间外:当情绪高涨时,给彼此一些冷静的空间。

五、什么条件下,什么时候吼叫可以?

1. 紧急安全情况:当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时,迅速而坚定的反应。(我就是遇到她们会磕碰受伤时会大声)

2. 极端行为的界限:在尝试了所有其他方法后,作为最后的手段。(几次温柔说不管用,那么别怪我了)

3. 吼叫后的处理:如何修复因吼叫造成的伤害,保持爱的连接。

(我说完,我得哄,我把人孩子叫身边,蹲下来和他说为什么会这样,刚才为什么会大声,不好意思,知道大声把你吓到了,但刚才真的很危险或者其他。)你以为小孩子不会理解你吗?

她们会的。

总而言之就是,吼叫并不能带来一个优秀的孩子,会给你带来一个抑郁的孩子,比起吼叫,孩子喜欢的是鼓励,在哭泣的时候,比他有能力的人给他个温暖的抱抱,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家长们都急,生怕孩子晚在起跑线,可就像我之前文章说的,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时区不同。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欣赏,外人如何欣赏?

我小时候记得我爸妈吼我,我就不喜欢,我就不愿意,揍呗谁怕谁!

结果就是哭的撕心裂肺,如果说95后的我,父母都初中没毕业是学长辈们的教育方式,那么现在的家长都是学历高的人,怎么还会去吼叫教育呢?现在的孩子是鼓励比打骂更会让孩子快乐的进步。

当然我不是说要天天鼓励,不打不骂,而是说在一些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上要鼓励,下次改进。原则上,道德上,品德上的问题要及时打罚进行纠正。小树枝丫长歪了要修剪的。

就比如毛泽东教育孩子的方法包括率先垂范,身教与言教相结合,通过书信点化、开家庭会等方式来与子女们进行交流沟通。

他写给儿女的家书数十篇,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对子女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不仅体现了他望子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了他崇高的道德风范。

是的我们没办法向毛主席那样,但我们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及时和孩子沟通,并且沟通完“你”(家长,老师,亲人)要及时改才可以,否则孩子看沟通完也没啥变化啊……

下一次就把心锁起来了你打开可不容易。

与其让情绪主导你伤害孩子,还不如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细心灌溉,等待孩子们“开花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