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读了《“我们和他们不一样!”》这篇文章,是李镇西老师在高一新生入学时,他给班上同学送了一句话和一本书,书是李老师出版的《爱心与教育》,话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没有说要让同学们志存高远、求取功名,也没有要求同学们遵守班规、取得排名,可以是在上楼梯的时候搀住自己的妈妈,也可以是开学时帮助接待后来的同学们,这样的小小举动就可以让身边的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啊,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每天能有多少“大事”发生或者又有多少“危机”促使“英雄人物”的诞生呢?在校园生活里,和老师、同学们相处,假期和家人相伴,日常与邻里、朋友等来往,普通的生活、平凡的日子,其实,能让身边的人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已经是让人感到欢欣鼓舞的事了!
在我与学生相伴的两个多月里,他们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稚嫩的眼睛里透露着单纯,对于未来一无所知。我总在跟他们强调,今天的辛苦学习是希望他们在未来可以走出农村、进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去开阔自己有限的视界。但谁又能说,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或者机会呢?谁又能说,在一方小小的生活领域中不能拥有简单的幸福快乐呢?幸福并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过人本领者的专属权利,幸福是一种能力,让别人感到幸福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教育者,我们也不能拥有可以把学生全部培养成精英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因为“我”而感到幸福,并且教他们同样拥有让别人因“他”而感到幸福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的资质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不管他们未来可以达到的成就如何,我想,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他们来说,对正在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友好相处、对父母的辛劳能够理解,比让他们成为未来“了不起的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