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饭局,是照妖镜。走一遭,谁是妖,谁是魔,谁是鬼谁是怪,全部无所遁形。
这是做活动策划的A姐头一回去饭局打杂,她没想到,活动是要服务这群“妖魔鬼怪”,之后一连几天她脑海中循环播放一句话“工作不值得”。
那是一场俱乐部比赛及赛后晚宴。对方公司请来了业内知名的意见领袖。众所周知,有领导的地方,就有讲话。通常情况下,三五分钟便能说完。
人家精心筹备,凑这么大一局,你来了,吃喝管饱,玩乐管嗨。这时候,听人讲话,哪怕左耳进右耳出,听完鼓掌是教养。
台上老人家脱稿即兴演讲,台下那桌人,七八个壮汉哗哗拉动椅子起身,称兄道弟地喊着“喝了喝了”。场面一度失控。
那桌人,大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主们。药厂总经理、商贸公司老板、广告公司CEO……老先生讲完,掌声稀稀拉拉,还不如那桌人闹出来的动静大。
企业主们顶着闪光的头衔,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通常,能从房地产政策聊到经济学概论,从古玩收藏鉴赏门道再到世界历史名人轶事……随便给个话题,人都能侃侃而谈聊出深度。
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人人可堪此任!然而就是这些知识型富人的文明程度,还没从猿人时代进化到直立行走!
2、
现在人对知识的推崇毋庸置疑。
每个人都热衷于“涨知识”。
无论是传统渠道也好,新媒体渠道也罢,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
奇葩说的辩论手杨其函有一句自省名句,每日问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博学了吗?是的,我们害怕落后,害怕接不住别人抛出来的一个问句,害怕跟不上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害怕成为众人独醒我独醉的那一位局外人。
可怕的是,有些人的知识在增富,文明却在增负。
我们崇拜知识分子,崇拜文化人,恨不得人人自备高晓松的“学富五车”。特别是之前高晓松以知识分子身份入职哈佛,有人戏言,高老师大脸一张,靠着一张嘴走出了多少人羡慕的诗和远方。
大家研究学者们、知识分子们的“涨知识”路径,买书、读报、刷头条……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打“知识美容针”的行列。恨不得一针下去,凹下去的地方都鼓出来。
人人热爱速成。只想一股脑地把前人耗费多年总结归纳的条条款款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内。有些学到了些皮毛,有些则真的达到了可以拿出来“卖能”的程度。
3、
狼吞虎咽着碎片化的知识,忙于沾沾自喜,好像未知世界的范畴又缩小了不少。
可吃完之后呢,恍然未觉,碎片化的知识,并没能成功转化成文化体系再上升至个人文明素养。
孔子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孟子也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任何一位接受过教育的人,皆译的出这两句话。不过,知道并不代表做得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老先生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名贯古今。这其中,“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力行之行,是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和实际行为。
“知行合一”指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相符,当然也包括思想、意识和实际行为相一致。
那些自小受过中国礼仪熏陶与教育的失礼的“宴会人”,自然不乏道德意识,也许,在私底下,他们会对自己讲话时窃窃私语的员工大发雷霆。如今,不过是换了个场合,他们知行不合一的秉性全然暴露。
4、
今年7月份,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出炉之后,河南地区往届毕业多年的大学生纷纷吐槽:在号称拥有近千万考生的河南,往年五百多分,只够上个三本,今年五百多分,可以直选好学校,平步青云。
这件事也从侧面印证了,人人有大学上,正在成为我国普及高等教育的常态化的新趋势。我们可以畅想到,在不远的未来,孩子们的高考变得像中考一样。
知识的获取唾手可得,知识的功利性目的也众所周知。简单来说,有知识,就能读好大学,毕业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取一份好薪水。有了好薪水,一切更简单了,房子车子……你想要的一切,都会有。
知识无错,哪怕想用知识来装×也无错。
但是在我们脑海里,体积不断扩容的知识,有没有内化成个人经验体会,有没有改变我们认知世界、对待世界的方式?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文化系统,产生文明的输出,却是我们当下急需思考的大主题。
知识是力量,文明是方向。毕竟,人人都爱高知型的文明人,而非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