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蓉
史料记载日本本土是没有茶树的,更别说是茶道。最早的茶种是由最澄禅师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带回日本,他经日本天皇的批准,率弟子义真等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中国,随后带回一些茶书种子。之后数百年间,在日本才慢慢出现茶园茶庄,贵族和僧侣阶级的喝茶风气开始形成。1191年,荣西禅师将宋茶带回日本,同时也将带回的茶种分三地栽种,其中京都宇治产出的好茶世界闻名。这时宋代饮茶礼仪和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本而蓬勃发展。
日本的茶道与夹山寺是一脉相承(夹山寺是誉满东亚的茶禅祖庭。夹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将“茶禅一味”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参禅的思维和品味茶的无穷奥妙后,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荣西禅师带回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所谓茶道,就是“茶汤之道”的简称,在宋朝最为流行也最为兴盛,大约在1188年左右传入日本,在大将军足利义政的扶植下逐渐本土化。大约在室町中期(1336--1573为室町时代),在能阿弥和珠光的共同努下,茶汤进一步技艺化,茶道便有了雏形。
在日本的茶道历史中,能阿弥做出的贡献不可小嘘。书中说对能阿弥的研究尚不充分,还存在着许多不明之处,只是说他是一位由武士转变成为一位艺术家,一直跟随将军足利一家,并持续担任着同朋(对侍奉将军以及大名(封建主)的艺人的茶匠和杂役的称呼)。
宋朝盛行的斗茶在1336年左右传到日本,当时的茶室基本上都是中国式的,中国式茶室是起源于佛教,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到日本。此后,又从中国传去气派的书院建筑,能阿弥将原来的茶室和书院相结合,改为书院茶室。斗茶也逐渐日本化,并开始称作茶会。据说茶会需要使用的台子、茶具、茶碗都是由南浦禅师在镰仓时代末期(1185年--1333年)从浙江杭州的径山寺带到日本。
能阿弥属于贵族派,创立了茶道形式,但茶汤的开山鼻祖是珠光,他更多的是强调做茶事时的精神状态。史料上对珠光个人的笔墨并不多,但在利休时代的茶道秘笈中可谓是光彩耀目,这本秘笈便是山上宗二(利休的高徒)在晚年写成的《山上宗二记》。珠光本是一名小僧,因怠慢了寺役而被逐出寺庙。据说珠光虽四处流浪,但十分好学,曾跟随能阿弥一段时间,后又跟随大德寺的一休禅师(就是7080后所孰知的一休哥)参禅,由此大彻大悟,并得到了一休禅师的印证认可,并授予珠光园悟禅师所书写的“茶禅一味”。一休禅师是一位人生真理的探求者,不追求到真理绝不罢休的人,师从这样一位大师的珠光自然不会满足于之前的没有精神内涵以及欠缺真情形式的茶式和茶礼。
在珠光之前,茶汤中的阶级差别非常明显,有“贵人们”和“窝身门”之分,根据词意便得知,贵人门便是达官贵人进出的地方,窝身门便是下人们进出的地方,连厕所和洗手池都是有着阶级之分。在珠光和利休的努力下逐步消除了身份差别,这便是茶道中的人类平等观的雏形。
日本茶道的精髓“和敬清寂”中的“清”便是珠光提出来的,清是指爱好洁净,这不止是庭院和茶室要打扫干净,内心也要做到洁净。在珠光之前的斗茶会结束后,会摆酒宴,一些人借此喝的酩酊大醉,并还会发生男女混浴之事,所以,珠光认为,要确立茶之道,必须节制“好色、赌博、嗜酒”。且宾主举止也有一定的要求,主任诚心敬客,那么客人应该将茶会作为一生唯一一次的聚会。
从日本的茶道史来看,珠光不仅是茶汤的开创者,同时也是茶汤名人。流传至今的《山上宗二记》可以说是珠光流茶道的秘笈,此书里所记载被代代传承,珠光传给藤田宗理,然后到绍鸥,再到利休,最后到山上宗二。日本的茶道正统流派是珠光流派,而利休创立的流派追根溯源也是由珠光流派而成。
冈仓天心说,在日本茶道的仪式,展现出来的是最极致的饮茶理念,是一种对生命精彩之处的信仰,在生命荒野中,如一隅绿洲,让枯燥无味的人生一饮艺术鉴赏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