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日程表里有严文蕃教授的讲座,期待了好几天,总算等到今天下午,没想到是他老人家的视频讲座(⊙o⊙)…不管怎样,还是我心目中的严文蕃,内容还是岗岗的。
中国学生的读写成顽疾,是共识,只有老师和家长知道其中的苦,一提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一把辛酸泪。阅读和习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国家到个人都越来越重视,课堂上教师们更是集中火力期待解决阅读和写作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不读不写、读了也不写、读了写不出来、写了写不好......
写作文不如说“憋”作文,家长和老师一个头两个大,究竟读什么、读多少、怎么写才能写出来,并且写好呢?
其实大家都跳进一个坑里了。
都知道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可学生身上又没装一个水龙头,想开就开,思如泉涌,想关就关,休养生息。输入和输出之间一定有一系列的转换动作,就像吃下的饭不会马上长成肉一样,内脏各部齐心协力,消化、吸收、输送、沉淀......然后才能完成输出。
不能焦虑。
今天下午,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系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文蕃教授用50分钟告诉我们:读写,是普遍的世界级难题,不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困惑,美国教育也同样面临读写难题。
自从7月15日在成都第一次见严文蕃教授,一直期待还能听他讲课。成都1500人的论坛上,讲座风格千篇一律中,严文蕃教授上台的气场、谈吐、讲演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不端着、讲实话,就这两点赢得了不少掌声。
今天下午听了他50分钟的视频课,记录下了讲座内容,生怕遗漏什么。将内容呈现如下,复习、理解、提炼,日后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去。
听、说、读、写四个能力,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输入和输出维度。语言的接受和产出能力,接受是听和读,产出是说和写。为什么读了却不一定会写?产出的问题是历来面临的难题。
第二个维度:表达形式的维度。一种是口头,一种是书面。
美国把语文学习分为阅读和写作。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是“黑箱”,如何有效的写出来,历来是世界难题。童喜喜提出说和听,以口头表达作为桥梁和中介,这个思想非常好。
从美国的经验来阐述和支持这个观点。
说和写的不同点:说,有很多特点,是写所不具有的。说的时候,可以有很多动作和语言,语言是形体语言、声音、语调,来强调你的想法,对话的过程里面有互相理解,不断纠正你想表达的东西。写,就没有这么多特点,利用说的环节,来提高写,很有说服力。
说和写的相同点:不管说还是写,都是一种表达和交流。21世纪人才的能力很重要的就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不管说和写,都有共同分享的重要要素,都有一个表达目标的问题。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思维清晰很重要。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交际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说和写,需要精准表达,自于词汇和语法。
美国教改后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听和说,对写的作用。
听、说是口头表达的能力,写,是笔头表达能力,笔头表达能力是最后的目标,打好听、说的基础,写就可以在这上面进一步提高。听、说,是写的基础。
强调听、说这个表达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学会交际。学会倾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是美国课标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童喜喜提出的以听、说领先培养写作能力,是很有道理的。
美国文献上总结,整合语言学习和教学模式,有两个模式:
第一,主题导向的组合。主题导向是指课程内容。在读和说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写作。比如美国学习理科,都很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另外,美国还强调做展示、口头报告,也是整合的一种手段。主题导向就是有一个主题为核心的,把说和写结合起来。
第二,任务导向的组合。任务导向更多的强调解决一个任务、做一个事情,和最近提的比较多的“项目式学习”接近。做一个项目、做一个事情,通过这样来表达交际。写和说的特点是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项目要从生活中来。另外一个整合,就是强调团队合作,更多的读写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而是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
两种模式不管怎么做,都体现了交际能力的几个重要的要素:
角色——你是谁?你的对象是谁?听众是谁?读者是谁?
方式——用哪种方式进行交流?
主题——我的主题是什么?我的重点是什么?
做交流要搞清楚这几个要素。
写作是最后的目标,在写作的过程中,怎么整合,说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几个经验分享:
1. 把写作过程分成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其中一个方式是团队学习,写作前,强调孩子同伴之间互相交谈、提问,搞清楚我要写什么?我的主题好不好?有没有意思?写之前明确写什么?为谁写?怎么写?写作中,说,怎么起作用?一个是大声说出来,把写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可听话,就容易把写作进行下去。写作后,把说的过程融合起来,写完后,大家在进行交流、反思、修改,通过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就把说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
2. 说和写的整合,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不是一个项目可以完成的,不是一门课可以完成的,是整个学期完成的。这时,也分学期前、学期中、学期后。学期前,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弱点、优势、需要补充的地方是什么;学期中,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讲解过程,发现学生缺少什么,通过他们写的文章和他们的讲演分析学生哪些有进步,哪些没进步。学期后,分析学生的成长过程。
读和写,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互动中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的方法,这里面要分清楚老师和学生的作用。
学生的任务有两类,一类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一类是合作的任务,把合作的任务和独立的任务分开,合作的任务和独立的任务,要明确化。
老师的作用是什么?老师两个作用。一个是示范作用,一个是指导作用。刚开始,老师要示范,以后要示范减少,指导要增加,老师的作用要降下来,学生的主动性要提高。学生的个体任务,合作任务,老师的示范和指导,目的都是要达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就是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训练:要学会提问;要得到反馈;要学会反思。
这就是整个思维过程。能够学会提问,能够清楚懂和不懂的差别,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及时反馈,做完后都要形成口头反思或者笔头反思,读写结合少不了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
怎么把读和写融合在一起?具体案例:
小学生的头脑风暴——
一年级学生,学习中,一个他们特别强调头脑风暴,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学会写,头脑风暴就是学生想问题,出主意,自己互相启发。两张图,一张图是一大堆动词,能走,能跑,能条,能做很多东西,大家互相说、启发、表演。老师把每一个动词都写上每个小朋友的名字,每个小朋友来想那个词的内容。例如学名词,比较交通工具,把词汇分给每个人,大家互相写,互相交换,个人想个人的。
小朋友一开始没有多少词汇也不会写,最好的办法用说来逐渐引导到写。先让孩子们说,说完之后让孩子们画出来,画完后老师根据他的画帮他写出句子来。三种语言表达形式,口头表达、形象表达、书面表达,层层递进。
整个过程由简单的形式到写的形式的过度,另外在辅导说和写的过程,贯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思维能力的提高。以问题开首的词,学会问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给每个孩子不同的问题,大家互相启发。
我们小时候,老师强调写作的重要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小朋友来造句,用上这些要素,他们把教室里的重要要素,用不同颜色球、或者什么东西写上这些关键词,然后大家互相启发和交流,拼成一句话来,顺序可以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为什么来启发。慢慢引导他们写作。
任务型的整合,特别强调从生活中来。小朋友带明信片来,观察和说这个明信片,明信片很有特点,有画面、有简单的语言,训练视觉语言、写作语言。
高中生的演讲——
高中,很体现美国教育的特色。美国教学特别强调思维能力,其中思辨和表达非常重要。这个怎么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辨表达有两种,一是说服性演讲,一是说服性任务。一个重要问题要说服别人,把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必须通过思辨和表达。
美国一些伟大的演说作为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表达。中学表达中几种表达,口头报告、辩论、讲演,这个是很好的口头表达形式。
说服性写作在写作当中的要求很高,通过很多重要演说作为样本和媒体,支持学生从说到写。美国有很多演说家,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肯尼迪的演讲“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还有美国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让学生听演讲,训练听的能力,理解、模仿、写演讲,这个过程就是整合。
西方人非常重视说,甚至认为说比讲、比写更重要。例如古希腊的修辞学认为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把思想越辨越清楚。
我教学生写博士生论文,也像八股文一样,分为五步:
第一步,引题。开门见山,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讲这个主题?
第二步,背景。交代主题的背景。
第三步,论据。主题的主要论据。
第四步,反向。进一步扩大我的论据,要有反向思维,反派意见。
第五步,总结。把要点再进行总结。
初中生的小说——
怎么把说和写融合起来?怎么通过说过度到写?怎么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来学习,同时把视觉语言、图像语言、口头语言、笔头语言结合起来呢?
美国初中生怎么做呢?
例如初中生学一本小说,小说图上很明白,后面有美国大兵,前面有美国的孩子们捧着书,书的标题是《战士不哭》,谁是战士呢?是捧着书本的黑孩子们。小说的背景是美国南部以前黑人和白人是分校的,这个故事是第一批黑孩子冲破阻碍和白人学校融合,遭到很多白人反对,政府的军队护送他们进学校,这个故事写反抗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来写文章。
他们用的办法有:
首先,了解历史事件,用画廊的形式,搜集了很多历史图像,这就是视觉语言。通过图像给学生提供整个知识背景,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学生,黑孩子从自己的学校到白人学校,由军队护送,但是旁边仍然有很多反对者,还有一些游行者,通过图像来显示当时的激烈场面。通过图像提出一些思维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你理解了什么?你知道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把思维的过程一步步往前推。
然后,进行口头表达。用自己的话把这些表达出来、写出来。写的过程很有意思,读完这本书,再观赏同类主题电影,加深理解。黑人如何抗拒?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白人又是如何阻止?这样题材的电影很多,他们选了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来让学生看。相同类型、不同表达形式的体裁,让学生来讲,来写,作业分几种:
第一类作业——对小说的理解,写出来;
第二类作业——对电影的理解,写出来;
第三类作业——把电影和小说进行对照,写出来。小说和电影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是思想相同。通过不同形式的写和讲,学生的写作能力用对比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说和写达到我们的要求了呢?如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呢?
学生水平不同,要求和整合的形式应该有所不同。
看图写话——要求最低,观察图片,口头表达。
电影——情节丰富了。学生看电影后,说电影,写电影。
新闻图片——要求最高,不仅要写评论,还要配以诗来表达。新闻图片表达了当时的激烈斗争,孩子们上学后面追着白人,不许他们去,说这张图片,写这张图片。写不是要求写一篇文章,而是写一首诗。美国把三种语言,图像、口头、书面进行整合,而且这个整合对不同学生要求也不一样,整合也不一样。很好的把说和写整合起来,强调的个体的需求和不同能力。
说是一个很好的基础,通向很好的写,说有很多的特点,是写所不具有的。充分利用说和写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和创举。
祝贺童喜喜的读写实验遍地开花!
希望童喜喜的读写整合课程成功!
严文蕃教授提到的美国教育中的思维训练,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读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书中提到一个提高学生理解力的八个步骤,让我印象深刻,什么是思维训练?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思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我经常用这八个步骤来对照那些名师的公开课,发现凡是引起共鸣、非常好的课,都有一条看不见的隐形的线贯穿其中,就是这本书中提到的八个步骤。
包括今天严文蕃教授所讲的美国教育读写中的核心要素,仍然是思维训练。阅读和写作,教方法是对的,但方法还是技巧,浅层的,不如将思维训练渗透其中,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形成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提高理解力的八个步骤:
1.细心观察、仔细描述
2.解释说明
3.给出例证
4.建立联系
5.考虑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6.抓住中心并作出结论
7.思考并提问
8.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并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