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差异,阶级差异,人格地位差异,这是历来社会上我们努力去消除,却也永远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只要存在价值判断,这些问题就不可能消失。
这也是今年3月份上映的《绿皮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关键。它成功地演绎了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却也温馨表现出这一切都有消除的可能。
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部在我心中更加完美地忽略价值判断,演绎人与人之间最真实情感的电影。它就是2011年11月2日上映的一部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影片一开始是白人男主菲利普跟着黑人男主德希斯飙车,打赌甩开警察,菲利普配合他欺骗警察。高速路上刷出一帧一帧的漫画式分镜镜头,音乐响起,跟着德希斯愉快地点头打节奏。
随后正式的故事正式开始
高位截瘫的富翁菲利普面试护工。
一个又一个的面试者切换的镜头,每个人好像都经验丰富,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但从菲利普疲乏无波动的表情,就知道菲利普还在等待一个让他有触动的人。
德希斯就这样莽莽撞撞的闯了进来,这个一米九的高高壮壮的黑皮肤的年轻人,却根本不是来面试的。他拿着一份表格,直直得走向菲利普,一句废话不说就想让菲利普签字,并写下不能聘用他的原因。德希斯只要凑齐三张签了名的单子,就能够领取失业救助金。
菲利普却对这个年轻人眼前一亮。说,我可以给你一份工作,但是你有一个月试用期,你是想靠领取救助金生活,还是想靠自己的能力呢?并且打赌说德希斯坚持不到两周。
或许是赌气,也或许是真的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德希斯欣然接受了。
但这份工作确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一天上班,德希斯被安排和医生学习按摩,捶捏腿部肌肉。他根本不想认真学,被医生呵斥以后,满脸不乐意的德希斯不得不做着这些在他看来很不体面又无聊的工作。
作为菲利普的护工,他要克服心理障碍,给他穿治疗用的丝袜,给他洗澡,刷牙,洗脸,擦屁股,甚至是戴着手套抠屎,给他剃须,脖子上挂着呼叫专用手机,二十四小时待命。
这些本来是充满尴尬的画面,电影处理的很委婉而温情幽默。
德希斯看上去大老粗的一个人,做起护理起来,也是慢慢的熟练,贴心细致。他会在菲利普突发呼吸困难的夜里马上醒来,用湿毛巾搭在菲利普额头上,安慰他放轻松,深呼吸。
大半夜的推着轮椅带他出去散步,说是呼吸新鲜空气,还凌晨三四点坐在咖啡馆。给多年不吸烟的菲利普吸了一杆香烟,吞云吐雾之间,菲利普找回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放松的乐趣。
菲利普的笑容越来越多,可以看出信任,在二人之间已经不知不觉的建立起来。
在电影中,德希斯每日对菲利普身体的护理都充满了艺术喜感,趁菲利普睡着时,把开水浇到他小腿上,当得知他没有一丝知觉时,惊叹的表情就像看到了肉体的超能力。
菲利普的发型、衣着都可以成为他的调侃取乐的对象。当众调戏菲利普的私人秘书,表情动作夸张到让人感觉他真是心胸坦荡。
德希斯遇到问题是简单直接的解决,经常有车堵在菲利普的家门口,菲利普碍于情面总是无法把人轰走,德希斯才不在乎情不情面,直接上去敲车门让人开走。菲利普暗喜,只有德希斯知道怎么来对待不讲理的人。
而菲利普带德希斯去看当代艺术展,德希斯对当代艺术嗤之以鼻,说,这一个玩竟然可以卖到这么贵。但那之后,德希斯却开始一个人在房间画油画,没事的时候还去菲利普的书房看书。
德希斯以自己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改变了菲利普的思维方式,让他跳脱出属于富人阶层的附庸风雅与面子至上。而菲利普也让德希斯懂得了人格的平等。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感染着对方,在对方的生活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当你敞开心扉,互相信任,就会收获一个朋友,不论是黑是白,是男是女,每个人,都需要友谊和美好的爱。
而本作的第二条线,菲利普有一个聊得十分投机的笔友,但是当提出见面时,菲利普却犹豫了,他可怜的自尊心在做祟,他没有信心,怕一直以来的精神交流,毁于见一面,他认为见面会失去双方各自的美好想象。
这个点睛之笔,写出了影片中的另一个矛盾,男主角一方面想要身边的人对自己尊重,把自己当做正常人,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给自己做正常人的机会,他认为自己比人低一等。
这个细节体现了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也是这种自我挣扎以及救赎让影片格外精彩。
当德希斯发现这一切后,直率的他就开始疯狂的撮合。德希斯对于爱情的态度,最初直接的让人觉得有些过了。
但是,现代的社会教我们的那些条条框框的矜持和技巧,有时候不如直白的表达我爱你。
他直接用手机拨打了他的电话,再把手机拿给菲利普。
内敛羞涩的菲利普开始了第一次电话以后,从此就几乎每天都会给女孩打电话。
与女孩相约互相寄照片,菲利普悄悄的把本来装进信封里的近照换成以前的照片的那一幕,让人非常难过。
因为菲利普在那一刻,就和年轻时候不自信但是又想在女孩面前装出一副翩翩少年的样子时候一样。
后来与女孩相约第一次见面,德希斯送菲利普先到咖啡馆,等待的时间越长,菲利普越焦躁,他是害怕见面以后的对方的失望。最后打电话让德希斯提前来接自己离开咖啡馆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独孤又挣扎的。
故事最后结局,在德希斯的帮助下,菲利普终于见到了他的笔友,而且聊得很开心,他实现了他的想法。
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救赎。
我想,这是电影想告诉我们的第二条:一个人需要自己救赎自己。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宁愿心随我动的放肆,也不要随时像一个垂死者一样向旁人乞求帮助,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意与尊重。
只有自己不自卑正确看待自己的高度,才能和朋友比肩而立。
在电影后半段,菲利普不想再让德希斯陪着一个病人度过余生,于是他换了另一名看护。
在离别的时候,菲利普坐在窗前看着德瑞斯走远,而德瑞斯留下自己最喜欢的那张菲利普的照片。
离别之后,菲利普再也不习惯被小心翼翼地对待,而德希斯开始听着古典音乐,聊着一幅画找一份新工作。
他们的学识、身份、地位迥异,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不要用你以为的善意,去让对方感激。
这也是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我是你的朋友。
所以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回来,带你去追你向往的冒险。
所以在离别的时候告诉你别逃避了,将你交给信任的人再潇洒告别。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