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王晓春老师写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感受颇多。所以简单浓缩,记录如下,警醒未来为人师应当如何。
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自身作为教师和班主任,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匮乏”。这里所谓的“匮乏”,不是说没有能力担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而是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是在处理问题应对挑战上存在诸多不足。简单来讲,就是在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情绪控制和教育方法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教育教学活动的思维含量和科技含量严重不足,导致诸多低效、无效甚至副作用的结果。
举个例子,遇到有早恋的状况的学生,一般做法就是说教、恫吓和请家长,而未能深挖学生早恋的根源,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再对症施治,结果出现各种误诊乱珍,本不严重的事情反而恶化,还出现各种难以收场的局面。
如果我们思考这么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思考。
一是缺乏深度思考,导致看问题只看到表面,自然出对策也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深入研究问题,又不会学习借鉴,导致长时间低水平重复劳动,效果堪忧。
二是缺乏系统思考,只是考虑单方面的要素、原因和做法,不见整体和全局,没有系统观和长远观,导致急躁冒进,措施不够健全理性。这样势必导致诸多问题,引发自己、学生、学校、家庭等的综合性难题。因此,教师教育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应该像医生那样,分型辨证,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促进成长。
那么具体看来,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知道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应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知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明晰自己工作的边界和职责,才能不至于落入抱怨连连的下场。
教师也要了解并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想当然的主观判断,根据学生需要和学生实际,多做调查和询问,用证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抱着师道尊严和所谓的专业学识居高临下地一味指导管制学生。
教师还应控制好自身情绪,尽量不要被学生随意激怒,控制好脾气,不要感情意气用事,酿成不良事故。
教师还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尝试新方法和好办法,重视效率提升,讲究工作的艺术和科技含量,减少做没有效率或比较低效的事情。
感受较深的一点是,要改改常有的一些不良思维和工作习惯。
比如急躁冒进。学生的成长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教师凭借一堂课,学生就完全吸收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所以我们做老师的,真得磨练自己的耐性,以积极心态等待花开,而别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反倒招来学生的不满和实际工作效率的下降。
比如好为人师。什么事情,仗着自己是老师,都感觉比学生懂,其实不然。现在的孩子知识面、思维方式、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还是抱着以前那种我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措措有余的心态,很可能要栽跟头。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就是,部分学生课外兴趣上的成就和功底,往往让常人大吃一惊。机器舞达人、钢琴十级、视频制作能手,数不尽数。
比如思维简单僵化。遇到问题,不懂思考,只从一个角度切入,不会灵活变通,一根筋扛到底,解决不了问题还生出更多问题。解决办法我觉得一是多深入全面地思考,想想这个问题有关的人、原因、对策、逻辑链条;二是加强学习,学无止境,因为新的学生和新的问题总是要不一样的办法才能应对。
当然还有像情绪化、对学生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单位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各种习惯,不一而足,但对我们工作影响最大的,已经写了出来,当万分警惕。
希望自己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提升科技和思维含量,转变不良的思维和工作习惯,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而又富有成效的研究型智慧型教师和班主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