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ABSD) 方法的特点包括 自顶向下
,递归细化,由业务、质量和功能需求驱动,并强调在设计过程中使用软件架构模板,而不是由硬件需求驱动。
在属性驱动的软件设计(ADD) 方法中,质量属性包括 可靠性
、安全性
、可用性
、可修改性
、性能
、可测试性
、易用性和可维护性,而 功能性属于功能属性而不是质量属性
。
在属性驱动的软件设计(ADD) 方法中,质量场景包括刺激源、刺激、环境、制品、响应和响应度量,而不包括质量评估
。
DDS (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 是一种轻便的实时信息传输中间件,其特点包括灵活的发布/订阅模式、支持多种底层物理通信协议和强实时性,适用于各种分布式实时通信应用的需求。
CORBA 是一种广泛用于分布式系统的中间件,它为对象之间的通信和互操作提供了标准化的解决方案,适合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分布式计算环境。
嵌入式中间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屏蔽底层操作系统的异构性
,使得嵌入式应用能够更加灵活和高效地开发和部署。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通常需要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配置,以满足应用程序的需求,因此具有高度定制化和可剪裁性的特点。
SQLite 作为一个轻量级的嵌入式数据库系统,特别适合用于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因其占用资源少、易于集成和部署。
基于内存的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因此具有更快的 读写速度
,适合对性能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
嵌入式数据库的 高度可移植性
使得它们能够轻松地集成到各种应用程序中,不受特定平台或操作系统的限制,从而提高了应用程序的灵活性和可部署性。
段页存储是将 用户程序
分为多个逻辑段,在每个段里面又进行分页。
任务管理
是嵌入式操作系统调度的最小单位,类似于进程或线程。
板级支持包(BSP)主要作用是 驱动处理器外围芯片
。
嵌入式操作系统需要 支持实时性
,尤其是面向控制和通信等领域的实时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相比,具备 可剪裁性
、可移植性
、强实时性
等特性,但并不高资源占用,相反,嵌入式操作系统通常需要紧凑和精炼。
递归模式架构通过逐步求精的方法将复杂系统映射到设计架构中,并在每步求精细化时,进行系统可靠性和实时性的验证。
嵌入式系统架构设计的目标应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层次化模式架构是典型的嵌入式软件架构。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现计算机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嵌入式系统中,看门狗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重新启动系统。
DRAM 需要定期刷新数据。
1,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可随时读写数据,用于暂时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断电后数据丢失。
2,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如BIOS。其内容一般在制造时写入,正常工作时只能读不能写,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3,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利用电容存储电荷来表示数据,电容电荷会随时间泄漏,需定期刷新
以保持数据。
4,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也是一种RAM,利用触发器存储数据,无需刷新,只要有电就能保持数据。
片上系统(SoC)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集成了多个处理器内核和外设。
微控制器(MCU)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硬件使用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开销小,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