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既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也是一本散文集。和很多人一样,我是先看的电影,再带着伤感和好奇去翻这本书,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和电影没有重合的地方,也没有紧张和悲痛,而是满满的亲切和温柔。
这部短篇作品集,记录了导演陆庆屹家人4年里的生活,以及他的家乡——一座南方小城的一些人和事,文中附有作者记录生活的照片,文字、图片、排版都是那样精美,整本书都充盈着淡淡的诗意。
“曾有人问我,你父母身上那么多忍让感动的特质,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是温柔。温柔能带来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这句话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和书的原因,温柔的美好是治愈和有力量的。
父母是作者着墨最多的部分。书中描写父母互敬互爱,以及他们平常生活中的点滴,同时也用记录下的照片展示这些。他写到自己的父亲是慈悲和宽容的人,不声张地做家人喜欢的事,母亲则是看不惯不平事,敢说敢干的人。他父亲喜欢音乐、科学和地理,虽然相信科学,但是对有些迷信的母亲却很迁就。父母后来过年时都想着不让儿女们回家,因为回来再离开他们心里受不了。这些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切的感情。然而作者几次写到自己“似乎比父母苍老,有些悲伤承受不起”。我们闯荡在外的游子有何尝不是这样的感受,经历了世事的艰难,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会考虑很多的人,在感情方面越来越麻木,越来越苍老无力。而作者父母的淳朴和善良,正是很多人遗失了缺难以找回来的品质。
除了父母之外,作者队其他几个人物也有轮廓鲜明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生活之间的镜头,能令人感受到真实。正是这些人组成他的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忆,比如吴叔,年轻时去黑龙江当工程兵,后来回来做铁路铺铁轨工人,年纪大了在水泥厂当保安,他母亲去世后,他经常到坟前烧烧纸,对母亲说说话,后来看到别人气势的墓地和立碑,决心给母亲也修一座,月工资才八百多,就自己干,有钱就多干点,没钱就停下来攒一些,还学了驾驶,两千多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他说自己小时候母亲养活他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对待母亲,把墓修好点。后来他又给自己觅了一块地,修了一座气派的墓地,说用的钱都是自己的,用完了轻松,快快活活地走。正是这样的描述对作者的家乡环境和人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冷了,就找衣服来穿,热了,就脱衣服。仅仅是被动的去迎合世界的变化而已,并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天地的样貌/时间来去/生命的源泉与尽头”正是这样的豁达,影响着作者,拍出那样精致而真实的影像,写出那样细腻而真诚的文字,用自己的价值,和世界相处,并向我们真挚地诉说。“想去就去做”保持这样的想法,我们各自和世界拥抱吧。对于想从事影像和文字工作的自己,这部电影和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会经常再细细品尝它们更深处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