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徐爱录3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③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④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⑤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个人见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语出《大学》。意思是一个人要确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成就。

这句话可以说是儒教的具体修行方法的理论依据。阳明先生在此处提出“心即理”,也是心学的重要概念,强调修行的功夫要用在心上,先生提出这个概念目的是纠正社会上做事舍本逐末的弊端。这也是“为道日损”的道理。做事关照己心,去的私欲,炼得一颗赤诚之心,自然得“天理”,故有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这就是有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到NO.1的秘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 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
    汉唐雄风阅读 8,575评论 0 5
  • 拖延症,时间规划。健身锻炼。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切不可大意。复盘。
    王俊的成长日记阅读 1,163评论 0 0
  • 按约好的时间提早几分钟到了校门口,打电话给L,她是我们请来给孩子们排练节目的,她让我别在校门口等,为节省时间...
    安然s阅读 1,690评论 0 1
  • 情绪严重的影响了我的身体健康
    summerwhatever阅读 78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