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汉景帝之子,史称汉武大帝,其人雄才伟略,一手造就了汉武盛世,堪称文治武功集大成者。
一、汉武雄风,大国崛起
在汉武帝之前,文景之治只能说是太平盛世,疆域并不大,而且一直饱受匈奴的威胁,从高祖刘邦以来一直以和亲为主,卑躬屈膝被动防守。同时内部也矛盾重重,先是有异姓王造反,而后是有吕后专权即外戚专权,再后来有由削藩引来的藩王造反,到了汉武帝这代又有窦太后干政。
越是严酷的环境越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这里考验的是一个帝王的治国之能,汉武帝在这点上表现超出了自己的先辈。在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这是西汉成为大国的基础。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外戚处死窦婴,消灭外戚对君权的威胁。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在位期间涌现了李陵、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提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里我想说的是击溃匈奴,匈奴从最开始的主动攻击,变成了骚扰,最后变成了彻底被击溃。这是有原因的,我看核心的原因是根基不稳,没有文化则不能传承,因此每况愈下,最终被彻底击溃。就算到了汉武帝死后,匈奴还是在霍光的打击下一直没有恢复元气,而是落荒而逃一蹶不振。
但是由于过于强势,导致了后期的穷兵黩武,和很多荒唐事的发生,所以汉武帝只能算是雄主但不能称之为贤君。汉武帝迷恋两样东西,一个是权力,另外一个是武力。他对权力和武力的崇拜超过了一切,一旦他发现有任何人在权力和武力上无视自己或对自己构成威胁,那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二、统一文化,千年传承
在文化上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思想上实现了统一,奠定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统治的文化基础,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不过这位董博士也差点被汉武帝给砍了,因为他写了两篇借自然灾害来劝谏汉武帝的文章。结果写两篇文章被主父偃偷走直接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大怒,要不是考虑到董博士有大功,恐怕已经人头落地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董博士远离了权力中心,反而使自己得到了善终,并且才可以把自己的所有精力用于著书立说,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上又做出了很多杰出的贡献。
三、穷兵黩武,追求长生
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汉武帝这位雄主身侧,基本上都是提着脑袋工作,得到善终的人不多。比如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比如因兵败被俘的李陵,大将军卫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等。汉武帝的十四个丞相得到善终的只有四个,皇后卫子夫自杀,皇太子自杀都和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有很大关系,当然对于皇后卫子夫和太子之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企图废长立幼,大家想到了谁?汉高祖刘邦就想这么干过吧,结果怎么样大家是知道的。
被汉武帝坑的最惨的就要数司马迁太史公了,他仅仅是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发了几句牢骚,结果就被汉武帝是以腐刑。这对司马迁这样的文史大家来讲,简直是莫大的耻辱,因此本篇中对汉武帝的功绩描写的不多,着重描写了汉武帝迷信神鬼,推崇长生之术,相信江湖骗子的欺人之言。
为了让自己拥有永久的的权力和武力,汉武帝迷信神鬼追求长生之术,核心不是迷信,而是他对于权力和武力过于执着的追求。这段文字记载了汉武帝即位后四十余年间的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动。
这里提到了很多人如李少君、齐人少翁、栾大和公孙卿等方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些江湖骗子。这些骗子的骗术极其拙劣,稍加推敲就会摆漏洞百出,但汉武帝依然偏听偏信,执着的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实这里我认为不是汉武帝太笨,而是他太执着,她太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永生,因为这世界上他就获得了所有的权力,除了长生不老。就像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仙山谋求长生之术一样,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因此长生不老就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