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3.12
阅读进度:Chapiter 1 带一本书去巴黎
阅读书摘:
对书的饥渴主要是老学生们的心结。他们被渴得太久。不是十年没有看书,而是十年没有堂堂正正地买书看书。看过的书们,走的都是鬼鬼祟祟的地下通道,不知从哪里来,又不知向哪里去。你没有选择学科品种的权利,没有选择阅读时间的权利,也没有非要读哪一本书的权利。你会听到一本好书,听到看过的幸运儿向你讲述内容,背诵片断,被吊得胃口十足,却望穿秋水而不得。
所以,被书荒饥饿了十年的老学生们,早就风闻有一批世界名著译本终于要开始发行。他们一个个都跑到学校小小的书店去打探,去和书店的工作人员套近乎。在售书之前,消息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四处传开。
小小的书店断断不可能应付蜂拥而来的“饥民”。书店的门根本不敢打开。于是,窗口成了临时“施粥处”。窗外挤满了人,排了长长的队伍。人们相互打探着这次到底到了几种书,每种有几本。然后是痛苦的挣扎:一边担心书太少“粥少饥民多”,轮不到自己;一边又掐着口袋里从食堂卡下的小钱,担心假如供应充足,又如何应对。考虑是否可以再每顿节食一两米饭:或是把角的菜金卡成五分。套一句用俗了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把普通意义上的粮食,转化为“精神食粮”。当时大多数学生能省的,也就是一点伙食费了。
阅读心得:
书摘里的这段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没想到那个年代的人对书的“饥渴”已然到了这种程度,当时书籍匮乏,知的权利收到限制,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书籍的疯狂,从未被阻止。
现如今,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有无穷无尽的书籍可以读,可是阅读欲望却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书籍太容易得到了,想看什么书随便一搜都能找到,人们反而不珍惜了,没有那个年代那种“饥渴”感。再加入读书会之前,我真正的阅读量少的可怜,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个途径真正的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也希望自己能对阅读、书籍达到那种“饥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