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弗洛伊德提出: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情感困扰中“绝望”首当其冲,其中杂糅的情绪如愤怒,恐惧,悲伤任何一项都绝对能让患者遍体凌伤,束手无策。上个专题有朋友想知道,怎么拯救绝望。本文就来具体分析这些情绪,只有理清了这一团乱麻,灰色的天空才可能重见天日。
抑郁过程中患者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自己铺天盖地的负面情绪,我们怎样才能和这些负面情绪相处呢?美国心理学家A.Ellis 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变化的不是外界的刺激,而是人们对刺激的看法和评价,因此通过改变我们对待刺激的意识,我们就能改变情绪。中国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奥地利心理学家V.E. Frankl 的意义疗法有个经典的故事也可以很好的论证这一点。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从前有一对夫妇,感情非常和谐,后来女的先去世,男的因为失去心爱的同伴得了抑郁症,差点自杀,后来他找到了Frankl 求助,Frankl 只和他说了一句话,男的抑郁症立马就好了。话的大意是“你忍受痛苦的意义是在帮你太太承受假如你先去世,她必然会承受的打击和痛苦。”
意识的改变,人的情绪确实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早出现的情绪和创伤事件越难通过情绪疗法或者意义疗法来治疗。例如一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小孩,你在成年后告诉他,父母当年抛弃他是为了躲避敌人的仇杀,为了让他可以安全的长大。得知真相后,他虽然意识上能接受这样的理由,但是他对密关系的渴望和恐惧,怕一点都不会衰退。
为什么会如此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简单来回顾下人体的构造,弄清楚情绪是怎么产生的。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机器,他从一个细胞,分裂成不同组织,再分化成不同器官,并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能自主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遗传变异的“机器”。这部机器最精妙的地方在于从新生儿出生开始,(甚至从受精卵被“制造”出来)就在DNA自带的程序下开始工作,例如新生儿的吮吸,呕吐,膝跳反射,心脏的舒张,就在自身携带的程序下自主地工作其起来,就像电脑一组装出来就神奇地自带了一套无比精细的软件系统。大脑作为神经中枢,表现出强大的存储及运算能力,并逐渐发展成人们的意识。但是人们对于自带的程序却没办法意识到,比如我们对于自身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就不能用意识去控制。这样看来我们的意识与身体的关系更像是租借关系。随着身体的诞生而渐渐出现意识,随着身体的消亡而最终意识也渐渐消失。在胚胎时期,大脑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启了记忆功能,它记忆着母亲身体里的每一种律动,记忆着母亲每一种情绪对身体器官造成的影响,并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新生儿出生后最重要程序是存活,但是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新生儿是没办法活下来的,此时程序通过在自身系统不平衡的状况下制造出哀伤的情绪,让发声系统发出啼哭声,引起抚养着,主要是母亲的同情,并给予照顾。由此可见,身体自带的程序就能制造出一些我们暂且称之为“原始情绪”的东西来。成人也可以很明显地觉察到这些原始情绪的存在,比如说,在我们饥饿或者被人侵犯的时候立即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在我们吃饱,或者感觉被爱的时候,会产生开心的情绪。那么,意识控制的情绪又有哪些呢?当我们取得好的成绩时,心里会感到开心,在我们受到外界批评地时候,我们会觉得愤怒,当我们看到亲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会为此悲伤,在我们看到危险信号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另外,人类复杂的情绪如嫉妒,自豪,羞愧,焦虑都是由以上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组合衍生出来。
开心和哀伤以及部分恐惧(“初生牛犊不怕虎”,“人对黑暗,蜘蛛,蛇有天然的恐惧”可以作为佐证)是身体的“原始情绪”。但是大多数恐惧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而且和愤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岁之前,婴儿活在全能自恋当中,感觉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哭一哭就有人嘘寒问暖。但是三岁后,在进入恋父,恋母情结的时候,当第一次面对世上的竞争者时,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美猴王”,而竞争对手比自己强大太多,嫉妒和羞愧油然而生。这两种复合情绪中混合了愤怒,恐惧,悲伤。当然成人后这两种情绪会变得更为复杂。
当抚养者被婴儿的啼哭吵得心烦意乱时,在安抚不得其所的时候,可能会激发出抚养者的愤怒,并对婴儿产生攻击,包括言语和体罚。起初,婴儿并不会因为抚养者的愤怒而停止自己的哀伤,但是后来随着痛觉的记忆渐渐累积,抚养者只要一表现出愤怒,婴儿便会产生强烈的恐惧,而止住自己的啼哭,恐惧便由此而来。那么愤怒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个体在被抚养者攻击之后,婴儿的恐惧在内只能引起无助,它必须通过向外转化成了愤怒才能释放自己因恐惧产生的无助感,以达到心理压力平衡。他们会在吸奶的时候攻击母亲的乳头,会抓抚养者的头发和皮肤。由此可见三岁前,人类的四大基本情绪已经得到充分发展。而三到七岁之间,随着生殖系统的发育,幼儿渐渐疏远同性父母,而亲近异性父母。在人生的第一次“三角恋爱”关系中,人类衍生出来的复合情绪会得到空前的发展。
那绝望感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没错!就是恐惧,对痛觉的恐惧,包括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痛觉。身体上的疼痛很好理解,抚养者对婴幼儿的恐吓,暴力, 虐待,性侵等等。这些生理的痛苦记忆,你通过成年人的外表是很难看到蛛丝马迹的,原因是他们把这些记忆都隐藏在了潜意识里,谁也不想将这些不光鲜的记忆示于外人。精神上的痛觉通常包含父母离异(被抛弃),或者“三角关系”中同性父母对小孩造成的精神伤害,让幼儿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值得被爱。恐惧总需要愤怒来释放,当愤怒的对象真的出现问题或者离开自己的时候,孩子以为是自己的“报复性的想法”产生了作用,而为此产生深深的内疚,同时更害怕受到“受害者”更猛烈的“反报复”。渐渐地愤怒变得非常无力,最后,愤怒的情绪也渐渐被打入了潜意识当中去。
绝望的本质终于水落石出了-那就是恐惧的滋生和愤怒的消亡。
终于到了抑郁粉墨登场了,当潜意识中的愤怒如火山熔浆喷薄而出的时候,我们终于迷失了自己。完全没有能力招架住这头巨兽。当我们无意识中攻击到一些人的时候,我们又被“担心的报复”吓得半死。比如说高考落榜,意外事故,感情破裂都是勇猛地报复行为!(听起来有些让人毛骨悚然!)
问题找到了,下一章我们再来讲解解决之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