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读完了,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整个过程是音频收听加阅读的形式。
最大的感受是:天下最好的文莫过于饱含真情的表述了!一个善良、要强和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跃然纸上。
姥姥说:“说话是不是给别人听的?哪有自己对自己说的?给别人听的话就得先替别人想,人家愿不愿听,听了难不难受、高不高兴”。
听听,姥姥多善良,凡是都替别人想,连说个话都考虑别人的感受。再一细想,姥姥实在是沟通高手啊,要想让别人愿意跟你沟通交流,前提条件不就是先让别人觉得跟你聊天轻松舒服吗。大字不识的姥姥天生具有这样的高情商,难怪那么一大家之人都被她平衡得其乐融融;难怪姥姥说她当年要是上了学,倪萍能干的事她都能干!
姥姥说:“人哪,就是穿着棉袄盼着裙子,穿着裙子又想着棉袄。要不是这些人在家等着你,你在电视上兴许就不会说人话了”。
一次倪萍开玩笑的抱怨说拖家带口的麻烦,想象一个人清清爽爽的享受工作和生活的美好的时候,姥姥不同意了,简单的一比喻,说了上面的话。对啊,家是什么?家是我们的动力源泉,是激励我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地方啊!就像风筝线,感觉是累赘,其实也是起飞的根源哪!
姥姥说:“有好事想着别人,别人就老想着你。你有了好事不想着别人,只顾着自己,最后就只剩一个人了,一个人就没有来往了。一个人一辈子的好事是有限的,使完就完了。人多好事就多”。
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个好人缘的人,因为事事想着跟人分享,时时记着自己是收获的那个人。姥姥真的是。所以姥姥就是个富有的人,因为只有拥有很多的人才不会介意与人分享,因为总是与人分享,所以拥有的也就越来越多。而那些因为拥有的少所以在乎的多的人,是很难与人分享的,因为不愿分享,让人觉得自私又没远见,也就没人愿意跟他分享合作,所以拥有的会越来越少。做生意也是这样,不愿分享只会越做越差,恶性循环。姥姥多聪明,简单接地气的话既讲了人生,也讲了商业发展之道。
倪萍回忆小时候给生产队剥花生种子,聪明人家会用自家的瘪花生换公家的好花生,姥姥从不耍这种小聪明,姥姥说:“你们都在跟前看着,我要是做那‘聪明’事儿,你们长大了就不聪明了。种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
真的,好多父母可能都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自己做的事他们都不懂,完全把小孩当傻子看。可是姥姥懂孩子的聪明,知道他们虽然还不知道对错说不出好坏,但他们学得会,记得住,而且总有一天会懂得。好好的孩子,长坏了就坏了!
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给人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我们常常以为“给予”就是帮助,就是行善,可姥姥的秤里却对善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代价还愿意帮助别人才是发心的行善,如果只是行有余力和行善,那叫“应该”!这得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心怀宽广的人才能有的心态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也有自己关于付出与回报关系的要求,无可厚非,但是,不得不说姥姥的哲学是伟大的!
姥姥说:“没有能力便罢,有能力为么不上山顶去看看?一辈子在山沟里转有么意思?哪有下辈子?山顶上看的东西和山底下看的就是不一样,半山腰都比山沟强。你问问那些能人,山顶上都有么?咱一辈子也想不到。人都是一辈子,可山顶上的人活的就是山底下的人的好几辈子”。
前段时间刚看完董竹君的回忆录,她在书里自评:“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姥姥也是一个始终积极向上的人。她还说,人和人是不一样,但每个人都应该拼尽全力去达到自己人生的山顶,才不枉白活一辈子。所以,难怪姥姥贪命呢,人要是能活200岁,不到一百岁的姥姥还活得不过一半时光,她一定会重新读书识字,一定还能突破自己新的人生山顶吧!
难怪姥姥还那么努力的挣钱,手指剥瓜子起了老茧了还那么卖力,都不缺钱不用钱的老人了,她做的这些,是想证明自己还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