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灵魂的关系

最近读到这段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 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罗曼·罗兰

 

但我今天并不想讲对这段话的理解,我只想说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忽然停止了翻动手机的指头,我愣了好久,脑子里久久不能停息的转动,让我陷入了沉思,不知道这段话究竟是哪里触动到了我,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段话,但读到的那一刻时光停下来……这就好像你忽然遇到了一个让你心动的人,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而深…… 这许就是读书的乐趣吧,一篇文章,不,一段论述,不,一句话,也有可能就是一个词让你的思绪飞出好远,又盘旋而回,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心驰或者是神往,你虽然人在这里但是灵魂却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奔向你想往的地方,这时的你还是你,你已不再是你……

很多人论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重要性,有人说读书能幻化为气质,读书能美颜,读书就是和更高层次的人交流……但这些都不是能够很有效得教诲其他人,爱读书的还是爱读书,不爱读书的依旧不爱读书。我个人觉得爱不爱读书与灵魂有关,灵魂有超出物质的愿望,读书可以缓解这种灵魂的饥渴,有些人的灵魂可能去过同一个地方,所以读书的时候与作者产生共鸣,灵魂就会欢呼,感受幸福。


谈到灵魂,柏拉图曾经说过,“灵魂必定曾经是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地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显示世界里地未必完善地美和善地东西会使他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的世界,这既使他激动和快乐,又使他不满足而向往完美的美和善。”这段话真的是我读过最让我感到血脉喷张的文字,所有关于灵魂的问题在这里迎刃而解,周国平在《灵魂是一个游子》中对柏拉图的这段论述的解释是:“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至于这故乡究竟在哪里,却是一个永恒的谜。我们只好用寓言的方式说,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美好的地方。我们岂不是在同样的意义上说,灵魂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这些话像甘泉,像雨露,让每一个感受到自己灵魂的人欢呼雀跃。柏拉图、周国平还有我,这一刻我觉得我们如此的亲近,没有任何的距离。虽然这些话是出自他们的灵魂,但是我相信这些话也在我的灵魂里很久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