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托第三周,我的宝宝MK(当时只有22个月)开口咬了老师和同学。
在诚意道歉和诸多力量的帮助之下,事情看似渐渐平息,但我相信到了夜晚,涉世的所有人仍有大半心有余悸。道歉在而今的社交环境下是有礼貌却很无力的表达,我们更多人的需求是快速获得解决方案,“拜托,请告诉我以后怎么办?!”这绝不仅仅是“受害者”心里的台词。
这是一个危机公关的课题,而解决策略需要多管齐下,之中第一步是快速提升对宝宝行为的诊断能力。因此有了如下课程的心得分享给爸爸妈妈们。
简单介绍一下课程讲师:
《小七育儿专栏》主理人小七老师。北师大教育学部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硕士,从事儿童成长问题解答13年(如果我没记错)。我个人事实上是不太在意Title,更看重内容。半年前,我受金宝贝家长课堂邀约去参加了他的苏州巡讲,他在答疑环节的敏锐反应和解答方式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没有废话基本是干货。
以下是我对小七老师音频内容的要点记录(为了阅读舒适度,我就不展开记录了,以各位爸妈的能力完全可以get):
Q1:孩子产生暴力行为的7个原因。
1 需求没有被满足。2岁是儿童暴力行为的初始期,而在4-5岁达到高峰。据统计中国儿童暴力行为比例是11%,而高发于男孩。小学之后这种行为会逐渐减少。为什么采用暴力行为,因为他(她)曾经成功过,或者看到他人成功过。(请家长反思此处)
2 渴望获得关注。0-5岁的幼儿最重要的两大需求是:(从父母家人身上)获得归属感和重要性。而一旦他(她)运用暴力方式,获得关注的速度最快。
3 表达喜爱。犹如我们上学的时候喜欢一个同学又说不出来,就会去主动“招惹”,孩子只是想说“请你高度关注我,我喜欢你”。
4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既然说不出来,就用肢体补充。2岁之前之所以没有暴力行为,是因为身体能力达不到。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年纪是孩子“自我认知的萌生期”。“我知道了我叫XX,我能见到的全世界都是我的!”他(她)用暴力不是自私,是正在开始学习什么是自私。
5 对个人空间的保护。每个人(孩子)都有舒适的交往距离,而因人而异。有时候当我们的孩子非常不喜欢别人碰他(她)的头、拉他(她)的手,只是因为对个人空间更敏感。用暴力是一种警告:“你离我太近了,我觉得你要伤害我。”
6 保护个人物权。2岁是一个人物权意识建立的最重要的一年,这个阶段,父母切记不要在他(她)不愿意的情况下去强调“分享”,而恰恰应该参与保护他(她)的物权。只是引导他(她)不要采用暴力就好。
7 模仿与创造。这里重点强调不要给孩子错误的示范,比如没有营养的书或者价值观不正确的动画片(小七老师点名了《喜羊羊》和《熊大熊二》)。其次,当平日里孩子“吃了亏”,比如被桌椅绊倒,不要责怪“桌椅”,这样的孩子只会收到:这个世界的所有责任都是别人的!
Q2:孩子暴力行为出现以后,父母如何应对?
1 安全原则。保证双方孩子及时被分开,不要造成进一步伤害。
2 不评价对错。这个问题最为重要。成年人常常会在第一时间将孩子拉到一边指责孩子(无论是真心还是做给对方看的),但孩子恰恰是最听不懂“道理和是非”的年纪,他(她)更需要你引导如何正确做。
3 不做法官。不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强制约束,因为教育界有一句名言:3岁之前无道德。你和老公讲道理的时候他都不听,何况孩子。
4 父母参与处理事件的立足点是:孩子之间的润滑剂。深记这个目标一切行为才不会变形,从而给了孩子进一步错误的示范。
Q3:如何对待“施暴的孩子”?
1 第一前提:保证孩子的安全。
2 第一行为:礼貌社交,诚意道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3 率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他(她)一个拥抱。此刻要回到第一个问题上,就是弄清他(她)施暴的原因,而不是让他(她)觉得无人理解备受委屈。我们不赞同孩子的方式,但是我们接纳他(她)的情绪,并让他(她)相信你信任他(她)。
4 给予正确表达方式的指导。
Q4:如何对待“吃亏的孩子”?
1 第一前提:保证孩子的安全。
2 不要替孩子定义他(她)是受害者。有时不是孩子接受不了,是你!不要当面反复强调他(她)被欺负了,此时他(她)未见得那么悲观。
3 与孩子共情。弄清楚你的愤怒是来自他(她)吃了亏,还是觉得(或者担心)他(她)很怂。不要用你的态度二次伤害自己的孩子。
4 不带离,不警告,不报复。给予孩子正确的社交方法,而不是回避伤害。这个世界威胁无处不在,让他(她)学会正确保护自己是你的责任!
以上,是我对小七课程的记录。
回到我的宝宝身上,我想多写几句。
这件事后,班主任把他拉到一边:
“你好像做错事了”
“嗯”(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足以回答问题)
“做错了什么?”
“咬人了。”
“为什么要咬人?”
“因为我是一只小鲨鱼呀!”
我至今想起老师的复述,眼泪都会掉下来。原来他很可怜也很可爱(即便对方宝宝的父母绝不会这么认为)。他的“暴力行为”背后有一本美丽的童话书,在“书”里他是一只小鲨鱼,不是人类。
我坚定地认为,是孩子成就了好的父母,而不是好的父母成就了孩子。在这个小小的事件中站在我一边或者是对立面的人,我们都该意识到,是孩子在给我们创造一个绝佳的示范机会,让我们早一点有勇气有智慧有情商有方法地去迎接他们的成长。这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