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人生不过一场爱》这本书,读了大约40%,有那么一些语句或观点,与众不同,我想记录。
打一场很烂却很精彩的球。如果我们选择遵从规则,即使在规则之内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是总少了些规则之外意想不到的惊喜。如现实中我的工作,我知道,我将永远无法体会体制外一切工种的乐趣。
书中讲到川端康成在自己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中写到一个少女,这个少女与他,不过是浅浅的几句,完全没有肌肤之亲,甚至手都没拉一下。便让我想到,自己也总是喜欢那样的精神之交,有些人,欣赏就够了,若落入俗套,便不再是心中之美好了。
想起自己偶尔也会欣赏某个小鲜肉明星,说起来感觉是老牛想吃嫩草,可我真的只是喜欢他们激情满满的青春。他们,虽然有着姣好的面容,却依然努力奋斗,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
书中说就爱本身而言,只要爱的当时,是生死与之,以整个生命投入的,就是“绝对的爱”。是啊,回头看看那些曾经的相恋,如今似乎什么也没剩下。可至今,很多经历过恋爱的人,都应该还怀念着那个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的自己吧。爱情,和事业一般,即便事业最后是失败的,但我们依然会欣赏曾今为理想事业拼尽全力的自己。
“随时恭候”与“准时驾到”。平日里,自己从来不会去发掘某些词语之间的区别。然而,认真的读这本书,看到它们词汇被放在一起时,才悟到,原来“随时恭候”显得那么的敷衍,而“准时驾到”才是更真实的承诺。
当一个人追不上时代,他就会表现出对新一代的否定,从而把自己锁进了旧时代。我努力的思考,自己是否也走入了这样的怪圈?我似乎没有去正面的否定90后、00后,但我也总发现自己无法用他们的生活去生活,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世界。可能我不是自己把自己锁进旧时代,而是被新一代锁进了旧时代。
书中有个小故事,写自己在美国教书时,一个学生的笔筒滚到了自己的脚边,便捡起来给他,学生立即说了谢谢,而我却迟疑了2秒才回答不客气。这就是一个基本礼貌不够的人。
而就在昨天,我家孩子在楼下和另一个孩子玩耍时,不小心自行车碰到了那个孩子的脚。当然,孩子玩的开心时,都不是故意的。我内心很抱歉,可我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歉意。晚上回来,先生问:“没说带她去医院看看吗?”我觉得这有点小题大做,因为伤势我看了,没破皮,有小点压的淤青。我已表示了抱歉,但内心感觉并不严重。但是先生的一句话,又让我感觉,我应该再表示一下什么。
我想,是否可以带点东西去看看这个孩子,可是,我瞬间觉得,这样又有点虚伪的感觉。毕竟,这不是现场的第一反应。现在如此做,会不会引起对方家长的反感。当我看到书上的案例,原来,我也是一个基本礼貌不够的人呀。
“别用特殊的眼光去看”,是说针对残疾人。先生的表哥家有个孩子,眼睛看不见。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我有没有用特殊的眼光去看他。我也不知道,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与这样的孩子相处。我应该考虑他看不见的事实吗?可如果我考虑,是不是又存在一种同情和怜悯。而同情和怜悯,应该是每个残疾人士内心的忌讳。
残障人士,是一个标签。它会让当事人内心充满不悦。说起人的标签,实在是太多。而我,居然在这里发现,原来自己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留守儿童。已经成年多年的自己,还总是想着自己因为留守失去了什么,总感觉自己的心态与别人有所不同。或许,这才是我最大的错。如果我不曾提起,根本不会有人把我与留守儿童联系起来。我没有心理疾病,我也没有因为留守堕落,我过着一切其他人过的生活,为何要自贴标签?
“爱,就不要多问”。因为既然爱,就会在乎,就不会放下。那么,问出的结果假若不如人意呢?你还能保持未知的从容吗?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先创造了爱,就是告诉我们,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区分爱与不爱,将意味着你对人与事的处理方法的截然不同。
还有这么一段话:爱是只能付出,不能问的。最伟大的爱,甚至在付出的时候,都应当避免对方感觉,免得增加对方的负担。本来想就这一句话,写一篇文章的。因为想起前几天我写的《自我感动,可耻吧》,说到自己对家庭的态度改变。后来,我又想写一篇《假如我的自我感动,你也了解》,就是希望先生也知道我为这个家的改变。如今从书中这段话看来,我的爱,太肤浅,太让人觉得累。我感觉自己正在犯错,因为昨天晚上我在桌前对他说,这个菜,还有这个菜,都是为你们考虑我才做的。
我有个闺蜜,我说她是个扶哥魔。她甚至想要把房子直接赠送给哥哥,可这还是她的婚后财产。然而,结果却是哥哥断然的拒绝。当然,或许哥哥也有其他的理由,但在这里,我似乎觉察到,也许哥哥觉得,妹妹的这种爱,是会累死他的。
读到一半的书籍,对我认知影响最深刻的,是自我贴标签,是自己正在婚姻家庭中犯的错误,是闺蜜对自己扶哥行为的爱的表达错误的不自知。
期待后半本书给我带来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