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学生做题的过程,才能让成绩更好

很多高中生都对数理化有这样的苦恼 :为什么我知识点都知道的情况下,题还是不会做?

对此,之前就写过一篇叫《知识点都知道,一做题就不会,怎么办?》的文章,它主要来阐述怎么样才算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点懂的状态。

本文着重从做题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做题成绩更好。


现在,应用程序化的思维,继续将做题的过程进行细分。

总体来看,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反馈过程。

做题过程的分解

分为如下3个具体步骤:

1、信息输入(读题)

2、信息分析处理(审题、构建解决方案)

3、信息输出(书写作答)

在这3个步骤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大致的顺序是按照递增的顺序,但各个步骤间还有跳跃、交叉。

因此,每一个步骤出现疏漏,都阻碍整个的进展过程。

最终在答题的卷面成绩上有所体现。

因此,一个会答题的学生,在这3个步骤上都是下过苦工的。


下面就详细阐述这四个步骤。

先讲步骤1、信息输入,即为审题。

好多人都以为这一步就是最简单的了。

虽然这确实是四个步骤中的最简单的步骤。

可事实是这样吗?

当我把题读完之后,多少学生瞪着眼睛,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告诉我说,还有这个条件啊,我没看到啊,不然早做上了。

我听后都是一脸黑线,早干嘛去了。

其实,在读题过程中:耐心一点,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慢慢来,比较快。

一次做好,省时省力。

读题时,我们多数都是在心里默读的;

在此,头脑一定要动起来。

给自己提一个醒:要统计出哪些是已知的条件,并记住。真正把信息输入给心和脑。

(我们不能总会去重新读题吧,莫不如认认真真的一次就把题读好,这是省时间也省精力的途径。)

所以,关键就是要:

集中精力的读。

摒弃头脑中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把眼前的这道题读好就是王道。

只是,就连这么简单的事,还是有那么多学生做不好。

做到这些,信息输入过程就算是合格了。


接下来就到了第2步::信息的分析处理。只能说枉费十几年的学习。

信息的分析处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审题和构建解决方案。

审题这个步骤,经常是伴随着信息输入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

核心只有一个:

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分析出到底要应用哪一部分知识。

这是一个去粗取精沙中淘金的过程。

需要首先找到那些像金子的沙子,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精挑细选,直到最后发现金子。

找到“金子”后,剩下的就要构建解决方案就是想办法找到切入点。

找切入点的过程类似庖丁解牛在剔骨时找骨缝一样的过程。

冷静分析,总有线索出现

构建不同的结论达到使用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条件,然后应用知识点解题。

这个过程是整个做题的最核心部分,占用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因为它反应的就是思维效率的高低,进而直接反映到做题速度的快慢、成绩的高低。


最后就是第3步、信息输出。

信息输出,把你的整个思考过程、思维顺序用文字、公式、等式等等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最关键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因此,这部分考验学生书写的规范、知识点应用时逻辑的严密性。

有时在书写过程中,会发现信息处理的漏洞,故而会跳转到第二步,甚至是跳转到第一步。

这样三个步骤也不仅仅是一个依次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制约的,互相反馈的。

只是,学生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这种步骤间反馈的次数和时间的消耗。

这样,三个步骤就都说完了。


整个的做题过程,主要就是在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信息的分析处理这个过程是一个中流砥柱式的作用。

多数做不出题的学生卡就卡在这个地方了。

所以,知道自己在这个地方做的不好,就要耐心的在这方面下苦工,一定是有收获的。

思维和方法,这也是数理化等科目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了。

理科就是训练学生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思维。

到此,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理科的目的,更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大踏步迈进。

真的绕过、避开、躲掉,也就错过了进步的机会。

需要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毅力。

所以,别总把自己当小孩子,别太任由自己的性子,更别惯着自己。

万一把自己惯坏了怎么办呢?


笔胜于剑

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教育的契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