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这位先生你值得认识!

1.朱唇淡抹

本模块依据资料创作:张充和少女时期曾经师从昆曲名家沈传芷,有一阵子,甚至夜夜坐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牡丹亭》的唱词萦绕在耳,听得声腔柔美,节奏缓慢。

驻足,抬头一见,湖水上摇曳着一只兰舟,一位容貌清丽的少女坐于其中,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

无管弦丝竹之音,只那度曲清唱,便如清风明月,干净而纯粹。临风起舞,婀娜多姿,仿佛是浓墨重彩的油画,却能穿行于古典水墨画之中;惊世骇俗,飘逸轻灵,恰似寰空澈宇中的繁星璀璨,又若森林中的精灵翔于天际。

长袖一挥,江南女子的细腻散落在湖上;文辞婉约,吐露于苏州拙政园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古典风韵沁人心脾。

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雅致的拙政园成了仙女的耀人眼目之地,一位清澈透明、碧翠流韵似美玉的仙女,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尘俗事的纷扰,高雅纯洁,不染一丝尘埃。


2.粉黛笙箫

这位少女是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的张充和,出生在合肥名门张家,是“张家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你”指的是张充和,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表达了作者对张充和的爱慕之情。

张充和出生于1914年,她的到来让作为家中主母的陆英更为辛苦,体贴的叔祖母识修提出抱养这个孩子,陆英同意了。至16岁,因叔祖母过世,充和才从合肥回到苏州。

1934年,张充和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后因病中途辍学。经沈从文介绍,认识未来的丈夫——洋人汉学家傅汉思,后随丈夫赴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

张充和曾说,自己学曲学得晚。受戏迷父亲的影响,充和起初在父亲所办的学校听昆曲课,后来父亲专门请人单独教授女儿。对于昆曲,张充和有着自己独特的唱法和理解,其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要求自己拿捏的恰到好处。至期颐之年,昆曲仍伴着先生。

张充和曾生活在苏州九如巷。每次回乡,她就在重建了的故址住一段日子。小院里种满了花花草草,雨后更显清新,格外衬托出闹中取静之韵。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这可能是对“西方世界中的东方风雅守夜人”张充和最好的诠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