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寂静人生》,主角约翰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叔,他的职业是帮独居去世后的人,料理后事。在工作中,约翰看尽了世态炎凉;拒绝参加亲人葬礼的,有妻子,也有儿子和女儿。约翰发现很多独居去世的人,不是没有亲人,而是断绝了联系。他相信这些在孤寂中死去的人,在生命最后一刻会后悔,会想要亲人参加葬礼,所以约翰总是尽力帮他们寻找亲人。
看着约翰为这些独居去世的人寻找亲人的片段,真是感到心酸。影片里其中一个老婆婆,约翰在她房间里找到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祝妈咪生日快乐,永远爱你的女儿!约翰刚开始很开心,以为能为死者找到亲人。后来才发现,老婆婆平日和一只猫相依为命,她过生日时没有任何人祝福她。老婆婆只好自己替当成女儿养的那只猫,写了一张生日贺卡给自己,然后在贺卡的下面按上猫的爪印。
还有一个独居老人,去世几个星期后,邻居闻到怪味报警,遗体才在房间内被发现。房东对约翰解释说,他平日都不到出租屋,除非水电之类出了问题。约翰在死者房间找到一堆照片,问房东哪一张是死者本人,房东说:认不出来,他们长得都一样,不是吗?这让我感觉在房东眼里,这个不幸的独居老人,真的比不上一只狗。
为什么有那么多老人家独居?也许是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崇尚独立和自由,儿孙一般都不和老人家住在一起,造成彼此间的感情逐渐疏远。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来,很多独居老人和亲人断绝联系并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仅仅只是因为互相的理解和沟通出了问题。
在边看电影边感叹的同时,也让我想起,2035年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虽然幸好在咱们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有几代同堂的习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也越来越多的父母,主动选择不和儿女住在一起。有条件的父母,一般选择另外卖或一套房子,和儿女分开住,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冲突,特别是婆媳关系这个千古难题。
然而彼此分开住会不会变成远亲不如近邻呢?这是个问题。每个人都会老去,别人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不能阻止自己老去,但我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家庭,和以后想要怎样的老年生活;以终为始去看问题,也许我们就能更加珍惜现在。
我们不能改变分离的事实,但我们可以更加重视和儿孙辈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纽带;从改变自己做起,也许我们就能改变家庭。无论我们在哪个年龄段,幸福都不可能自己来敲门;相信努力去创建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幸福就会陪我们到终点。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