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蔷薇作品随想

紫蔷薇作品随想

赵克标

■陆续看过紫蔷薇不少画,疏于评说,只是偶尔作质检式点评,诸如“可以”“不行” “有感觉”“好”“不好”,简省得很,偶尔也将观感细化,或略作想象发挥,或王顾左右而言他,两语三言,调侃罢了,不严肃,但紫蔷薇意会,敏悟,由此我和她之间慢慢有了些话语的密契,往往是半截话撂下,余者意会好了。

■友情可以随意,艺术批评须保持清醒距离。

按严格了说,批评就是挑刺。我N次挑紫蔷薇的刺,且言辞凿凿,得理不饶人,她说,老师你要把蔷薇说哭了才好。

■画了几十年,不曾想“为什么要画”,看紫蔷薇画,倒就想起来。

我不提“精神寄托”之类套话,只说紫蔷薇和我尤其是她,都无须靠画画谋取些什么,即是说,功利心不复杂,说是单纯,也可以。她一天一两幅,三四五六幅或懒得画,没心情,就这样,也无奈。画画即心情,是将憋着的“暗恋”泄泻,诚如紫蔷薇之码诗,将那点恋泄了就轻松坦然,就“归零”(她说),画得好“天生丽质难自弃”,画不好撂挑子“洗洗碎”(都是她说的)。

■紫蔷薇口头禅 “又跑偏了”。

这话透着七分自信。自信在于她,是将画画的这辆车开到无人旷野,然后不羁。但不能老不回市区,进入市区便跑不了偏,因故,这话又挟了三分迷惘。有迷惘就对,我们就有说头。

她的画,倒不少是既偏又跑的,所幸,偏得就情就理,切中艺术要害,甚或飙出了彩。这情理,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原本情理,属本体,因故也可这么说,所谓的偏恰是撞正了。

回头看艺术史,倾心地描摹自然,曾是人类心理成长中的必然,尤其人本主义阶段,且在古典时期繁衍成套路,俗称“写实”。但人类心理本源却是自由野脱的,所以,描摹的历史文明被叠出的主义淹没,被视觉心理的历史文明替代,又被当代融合的历史文明包容,这是可理解的。非此即彼不是我的理解,宽容地理解我们自己才是我的理解。而中国式美术教育中的“写实”训练自有功利目的,且繁衍成固执,这不屑说,要说的是,我们须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尤其是那些“野路子”。难道人类历史不是从野路子走出来的吗,我们这些“文明人”?

■具体到画面,偏是相对于正而言的。居多情况下,我们会通过绘画元素的构造(或构成)来求得画面的“正”,是为稳妥心理要求。也有让画面偏势的时候,那也是心理活动趋势使然。

绘画活动发端于人类、人的童年,童年的平衡能力弱,但寻求平衡的愿望很强,我们都在成长中提高平衡力,待至成年,平衡力强了,也会因个性、观念、身体等特定因素而时正时偏。

通览紫蔷薇作品,我觉得是这理。

■但艺术这东西往往是无法用现成常规去套现的,至少没办法都套住。艺术创造如炫目光束击穿陈规戒律,生命不断被激活。回想初读紫蔷薇作品时,我是有这么个清冽感受。

然而现在,据说她时不时地在迷惘了。

这就对。

难道每一次画画都得那么胸有成竹信心满满、大刀阔斧一气呵成吗?没必要,不可能,也不人性,不真,迷惘了说明有阻力,有新问题,有盼望,涩涩地画,犹豫,推敲,琢磨反复,保不准收获新的大惊喜。由此说来,迷惘惘的画画姿势看上去更加美丽动人,还耐看。

蔷薇语:感谢艺术家、艺评家、岭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审赵克标老师,为蔷薇撰写艺评。春意浓浓,吾道幽幽。如涓涓细流,了然我心。幸得赵克标老师如此厚爱,感恩不尽,此篇、藏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仅仅是小白用户的吐槽而已。今天先吐槽这些,明天接着吐槽,没写完。要睡觉了。不过,简书确实是1.视觉看着清爽干净2....
    阿汪阿喵酱阅读 2,849评论 3 3
  • 文/风言锋语 再忙再累的日子,我都坚持日更,写作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习惯。 今天,吃完饭睡了一觉,依然不愿动笔。无它...
    媛姐说职场阅读 4,821评论 15 12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