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因为前期不断累积的父子矛盾,英祖将世子李愃囚禁在米柜中,活活饿死。
——“壬午祸变”
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亲情的理解和认同,却始终得不到,会发生什么?
电影《思悼》讲的是一个关于“虎毒也食子”的故事。故事以历史事件“壬午祸变”为蓝本,主要侧重于描述这场悲剧发生时每个身陷其中的人的心历路程,思悼是李愃死后的谥号。
世子李愃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贪玩,一年中想要念书的想法只会出现一两次;耿直,在人人都通过说反话来谋生的朝堂上,他的委屈、迷茫、愤怒通通写在脸上;但是,在所有“我做不到”的笨拙背后,是“我不想做”的难能可贵。
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崇拜无所不能的父亲,并且,想要努力通过完美表现获得父亲的理解与认同。
不过,这种“我不想做”和他想要得到父亲理解的心可以两全吗?
他努力寻求亲情的理解,
但父亲却在他们之间筑起怀疑的高墙。
显而易见,作为皇位继承人,李愃并不合格。
想要成为皇上的人,首先要有野心。
其次要沉得住气。
然后要懂得舍小保大,关键时刻,至亲也可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不仅不及格,相对于其他皇子在隔墙有耳的皇宫中的谨小慎微,李愃的言行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放荡不羁,比如,堂而皇之的睡在棺材里;因为不愿意面见父亲的新老婆,砍掉了给自己更衣的侍官。
但在暴躁易怒的外表下,是一颗自卑、渴求父爱的脆弱敏感的心。
英祖是封建时代很典型的皇上,在位期间,政绩突出,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和所有皇帝一样,恋权,多疑,甚至有些迷信。
这对封建社会中的父子,一个追求合家欢乐,一个追求权势显赫。他们的决裂,是必然的。
世子单纯,不懂审时度势,一心想要通过割掉官场陋习争取父亲的表扬。
英祖世故,太过敏感多疑,一眼看到的是改革带来的大权旁落。
这仅仅是他们众多摩擦中的一个序曲。
因为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英祖和世子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被罚跪、被谩骂成了世子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惩罚的理由也千奇百怪,天灾(地方干旱)是儿子不诚实的错,人祸(中殿娘娘)去世是儿子虚伪的错。
在埋下怀疑的种子之后,后面大臣的诬陷就成了顺理成章,那些年因为心理疾病而寝食难安、行为怪异的骇人传闻,统统变现成了谋逆的线索。
当信任的基石在世子脚下彻底崩塌,他从棺材里满脸愤恨地爬出,准备和父亲同归于尽。
有些事情,是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的吗?
去掉李愃世子的设定,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希望得到一份美满的爱情,而不是只会顾全大局的婚姻;希望得到真正的亲情,而不是只会望子成龙的父亲;希望得到真正的友谊,而不是一只在他危难之际连叫都不会叫的狗。
但是就像剧中李愃的悲惨结局,有时候,我们倾尽全力,也无法在家庭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理解和认同。即使那个人曾经为你通宵写书,即使那个人在你死后日夜忏悔,但是理解不了,就是理解不了。如果我们一路固执下去,忧郁和暴躁都将成为你生命中的常驻嘉宾。
真的是这样吗?
剧中的世孙也许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答案。
世孙聪慧,父亲终其一生都拿不到的一个通,在他面前,易如反掌。
世孙善良,在父亲被关入米柜时,母亲自保,奶奶参与,爷爷主事,只有他,在一旁为父亲求情。也只有他,会对父亲的死反思到自己的出生之罪上。就像《黑暗中的人》中说的:“只有好人才会怀疑他们自己的好,而这正是让他们成为好人的首要因素。坏人都认为自己很好,但好人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用尽一生去原谅别人,但他们不能原谅自己。”
最关键的是,他理解自己的父亲。不管是那个对亲情、爱情求而不得的悲惨父亲,还是那个为母亲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敢父亲,以及那个想要拼命挣脱礼法和封建社会束缚的迷茫父亲,他都理解。
不仅如此,他也早早看透了英祖的内心。知道英祖恋权,所以说“希望英祖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知道英祖欣赏勤奋,所以努力念书。
不过,聪慧如世孙,最终也没有打破那个时代的家庭困境。他最终做到的,也不过是哭媳妇熬成婆而已。
这是一个很好哭的电影,而且,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可以写成一本好书。但是并不绝望,我们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父母,是不可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始终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
其实,我一直觉得,世子虽然不爱读书,但他并不是英祖认为的那样无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