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我参加了在金华东苑小学举行的金华市“中美STEM课程平移项目”实践展示活动的培训会。这次展示活动分两天,有东苑小学四位老师带来,由九节课组成的《简单机械》项目,还有两个讲座。听介绍了解到,上课的老师在暑期里亲临了两周的美国原生态STEM课堂,这次展示的内容就是采用“迁移”的实验方式在东苑小学里“复演”一遍。我想,这多多少少会有STEM出生地的味道吧。今天,我听了黄胜亮老师的《项目晨会》、《团建活动》,郑珊珊老师的《了解材料》,以及浙师大黄晓教授带来的《课程、STS课程、STEM课程》讲座。回味其中,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印象深刻。
一、对规则意识的重视。黄老师带领孩子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制定规则,讨论和练习了三项规则:协作谈话规则、交流用语规则、发声音量规则(具体规则附后)。一般在组建小组阶段,最多的是一些合作类的游戏来增进组员间的感情。在破冰环节讲规则,我遇到的比较少。据课后黄老师讲,在美国教师开展STEM教学时非常强调规则的培养,花了很多时间在训练规则。对比前段时间,我到芬兰的学习,这方面的体会也比较深刻。西方教育中,规则意识的教育是非常入微的。比如在课堂上,虽然讲究自由,但是绝不能影响他人;集体活动时,老师也会对不守规则的人提出要求,绝不会放任不管;公园里,会有微缩道路模型给小孩模拟交通规则。因此,我们会在马路上看见虽然没有车辆经过,仍在等红灯的行人;旁边车道空空,却一点不懂变道和加塞的司机。规则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遵守,而我们许多时候考虑的是如何打破。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也会把规则的培养更多地交给班主任负责,在自己的课堂中反而讲的少。即便是讲了,也不会太细致,大多是上课要保持安静、认真听讲,泛泛而谈,没有更细致的标准和指导。反观黄老师这节课对规则的要求就比较细致,比如发声音量规则里,组内交流的要求是,组内可以听见,但不影响其他组的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后谈体会,出示不同场景判断应该采用的音量等方法,反复让孩子去体验规则的应用与价值。从课堂的呈现效果来看,孩子们也掌握的非常好,有孩子谈体会就说到,对规则的遵守就是对同学的尊重。
二、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种是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黄老师的第二课《团建活动》中,组织了两个游戏“听声寻物”和“移动杯子”,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讨论后,提炼出团队协作的有效方法,比如:“配合的好,思路清晰,口令统一”,“需要领导者,需要统一口号”等等。又如,在郑珊珊老师的第三课《了解材料》中,了解磁铁性质部分,先预测、后实验。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哪些物品有磁性,回答了磁铁隔着塑料杯(还有纸)能否吸住磁铁等问题。
另一种,是通过绘图去理解教学内容。比如郑老师《了解材料》第一步:看图片,在表格内,用自己的理解对材料进行绘图,写名称。我感到比较新颖的在于,绘图是一种比较慢认识事物的方法,讲究课堂效率的我们怎么去理解这种方法,会不会在另外一层意义上,它是一种更高效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这个假设的提出,是因为我见过另一节用绘图方法理解教学内容的课。那是一节二年级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师在讲完例题后,就是让学生画图,然后列算式计算。这种方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多见。一般的课堂是,学过例题后,教师让学生直接列算式计算,并再出一些算式进行练习巩固。用来画画的时间,足够多做几十题算式了,如果说存在便有其意义,那它看似低效率的意义在哪里?能否推测,给予学生动手绘制的过程和时间,相比比机械训练更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没有实验数据,所以只是推测。
三、从以往研究中找突破。黄晓教授带来的讲座,从课程的概念、分类讲起,与我们描述了STEM教育是什么,以及国内外关于STEM课程的设计。印象比较深的是,黄教授花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STS科学课程与STEM课程的联系。从中我体会的到,对一新兴事物,不要误以为是凭空出现的,它总是在原有某个事物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想对一件新事物了解的更为透彻,可能需要去追本溯源,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我们可以试着从以往的研究中找关联,找突破。对STEM教育,黄教授分享的一个观点也引发我思考,“我们不能试图忽视STEM中每一门学科的独立价值,每一门的知识是如何发明的。恰恰相反,理想的STEM教育是关注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影响。一门学科知识的发明如何影响到另外的学科,一门学科的发展如何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原理和进步上。”
如果单从教学内容上看,这样的课与我们平常的课很不一样,教学难度、课堂信息量低了很多。上课的学生,是由四五年级每班抽调,学生间不熟悉可能也是需要花较多时间进行团队建设,让人觉得进度慢的原因。对于这样的外来课堂,可能需要像一同外出学习的两位学长,李钊老师、韩峰老师不断提醒我的那样,改变原有观念,不以旧思维去看待新课堂。
附:1.协作谈话规则
2.交流用语规则
3.发声音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