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些电影是一般人看不懂的。
之前看《一代宗师》,我看的只是精彩的打斗场景,特效,或者说那一两句经典台词——但,即使最有用的经典台词,对于我来说,做出的反应也只是“卧槽,说的太好了”。但是读完这本书后,回过头来看那些台词,我的反应是“哦……”意味深长,却又意犹未尽。仿佛是点透了那层窗户纸,又像是只能看到一闪而过的光亮。后来又看了《道士下山》,对于电影的评价,谈不上好,却可以说,我看懂了电影要表现什么。
这本书其实不是徐浩峰写的,只能说是他记录的,书的主人公其实是一位叫做李仲轩(1915-2004)的老人。
以下是这位老人的介绍: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
34岁自武林退隐,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书中的内容,就是李仲轩老人回忆当年的“江湖”,一些江湖琐事,恩怨情仇,自己三个师傅的性格,功夫特点,诸如此般——就像是以前的门派中,众师兄弟练完拳后,围在一起听师傅讲江湖中的事,一边日后闯荡江湖时有些沉淀阅历,所以这本书的语言很质朴,但其中的道理,却是当下所缺失,亦或者说,我所缺失的。
其实我自以为自己是个对武术很感兴趣的人,大学时候,笼统的接触过一些长拳,刀书,太极,跆拳道等课程,甚至还跟着班上一个练过散打的人一块儿在教学楼的地下车库里练了几个月的散打,但是,读罢此书,我对其中的那些技击技巧并不是十分惊讶,惊讶的是其中的禅意,以及一种寂寞——或许,这种寂寞类似于当年的堂吉诃德对于骑士时代逝去的感悟吧。
民国时代,武术又称为国术。然而作者在书中说道,练功,不能有一丝杀伐之气,要内敛,“人的性格都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因之改善,声音悦耳,心思缜密,所谓水处卑下”。练武,应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要懂得“自得其乐”,而非是恃强凌弱。李仲轩最早拜师唐维禄,而唐维禄一辈子只是个农夫,在别人眼中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个一身绝技,一夜间往来京津两地的腿功大家。唐维禄教他倾心尽力,不藏私,因为觉得自己无名,恐耽误徒弟前程,所以不计较个人得失,领了李仲轩拜大家尚云祥。那时尚云祥已年过七十,而李仲轩只有十九岁,尚师爱惜他是人才,又是忠烈之后,收他为徒,但又因为年纪悬殊太大,而门中弟子众多,恐乱了辈分,而让他许诺终生不收徒弟。李仲轩应下这个誓言后,投身尚门。他晚年口述拳法秘诀,说如果有读者因此受益,那么向旁人传一传唐师的名,也算自己对深厚师恩的一点回报。师门情意,又岂是当下的所谓同学之情可以比较的。
这本书讲的是拳,形意拳,讲究象形取意。其中蕴含的天地大道,初读尚不得其法,但总觉得,很有道理。譬如初练形意拳,得找一块视野开阔的地方练习,这样,把自己的心胸练得开阔了,有小成之后,便可以在任何地方练习了——所谓拳打斗牛之地。又比如,我看《道士下山》,其中有一段是两个人用“意念”去比武那段——书中提到,李仲轩老人有一阵不方便练拳,尚师就让他用意念去想,也是一样。
象形术中,有两个词,一是“不着相”,一是“入了象”。不着相,就是平常人刹那显真形。时刻端着个真形架子,一打就倒。“入了象”,是脑子开悟后,懂得借力打力,不蛮干,不逞血勇。这样的例子如关羽。他没有赵云的七进七出,也不象张飞大喝长坂坡,却被人尊为武圣,那过五关斩六将,皆是智慧生发,心机奥妙,省时省力而得来的。
感觉此书犹如一部历史,又像是所谓“老师傅的话”,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是一种值得思考的智慧。然而,斯人已逝,当年的江湖也伴随着时间离去了,而留下来的“武林”,又被后世不肖子孙们,糟蹋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