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

窗外的夏夜,被城市的霓虹切割成一块块斑驳的光影,静谧中透着一丝喧嚣。我坐在书桌前,却迟迟无法静心,脑海里反复回放着今天下午的每一个细节,心中那份激荡与共鸣,久久未能平息。

一切源于一次冒昧的引荐。朋友说,有位李博士,或许能为我这个在AI世界里独自摸索的“野路子”指点迷津。坦白说,去之前我是忐忑的。一位岩土工程的博士,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光是这背景就足以让我这个地理信息本科出身的业余爱好者感到压力。我甚至预想了无数种尴尬的场景——我的问题过于浅薄,或是我们的知识体系完全无法对接。

下午两点半,我准时按响了李博士办公室的门铃。门开了,一张温和而专注的脸出现在我面前。他比我想象的要年轻,眼神里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学者的清高,反而充满了探寻的好奇。

“请进。”他笑了笑,声音很沉稳。

简单的寒暄后,我们聊起了各自的背景。当我说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的光芒,随即笑意更浓:“这么巧?我也是。”

我们竟然是同年同月生,他只比我年长几天。这个巧合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所有预设的隔阂与拘谨,荡开了一圈圈名为“缘分”的涟漪。

接下来的对话,与其说是请教,不如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华山论剑”。

李博士的桌上,堆满了关于线性代数、概率论和信息熵的专著,旁边却放着一本关于大型语言模型架构的最新论文。他坦言,自己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岩土工程中复杂的力学模型和数据分析,反而让他对AI的底层逻辑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他认为,一切上层应用的绚烂,都离不开底层数学原理这个坚实的“地基”。

“很多人热衷于调参、调用API,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推导一个激活函数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复杂的公式,眼神里闪烁着孩童般发现新大陆的光芒。“你看,这里的每一个符号,都充满了数学的美感和哲学的思辨。”

他的话,精准地击中了我内心的“冲突点”。我正是那个热衷于“调参”和“调用API”的人。我向他展示了自己最近在RAG(检索增强生成)应用上取得的一些小成果——一个能整合本地知识库,为特定行业提供精准问答的工具。我承认,我更多时候像个工匠,在应用的层面修修补补,对于那些深埋在算法“地基”下的瑰宝,我一直渴望探寻,却又不得其门而入。

我本以为他会对我的“实用主义”路线不以为然,但他却看得格外认真,甚至在我演示某个功能时,身体前倾,追问了几个关于数据处理和向量检索的关键细节。

“了不起!”他由衷地赞叹道,“你这是在为理论寻找最直接的战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你的工作,恰恰验证和应用了我们这些‘挖地基’的人的成果。没有你这样的应用探索,底层研究就失去了方向。”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尊重。我们一个深挖“根”,一个广探“叶”,看似路径不同,实则在同一棵名为“人工智能”的大树上,彼此依存,共同生长。

从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聊到知识图谱与RAG的融合;从数学的确定性之美,聊到神经网络的概率性魅力。四个小时,在思维的碰撞中如白驹过隙。我从未想过,与一个初次见面的人,能有如此酣畅淋漓、毫无保留的交流。我们分享着彼此的困惑,也为对方的见解而击节叫好。他的办公室不大,却仿佛成了一个激荡着思想火花的宇宙。

下午六点半,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我才惊觉时间的流逝。我深知不能再过多打扰,起身告辞。

“我送送你。”李博士坚持道。

我以为他只是送到门口,没想到他一直陪我走到电梯,穿过一楼大厅,直到公司的大门口。晚风拂面,我们站在路边,竟还有些意犹未尽。

“今天的交流,对我启发太大了。”他真诚地说,“希望以后能经常像这样聊聊。”

“彼此彼此,李博士。”我心中的感激与激动难以言表。

他站在那里,目送我走远,直到我拐过街角,回头望去,他依然在原地。那一刻,我心中涌起的,是《红楼梦》里宝玉初见宝钗时,那一声“恨不相逢未嫁时”般的慨叹,当然,我这里是纯粹的知己之遇——“相见恨晚”。

恨不相逢在年少,恨不同窗在校园。我们就像两条在各自河道里奔流了许久的溪流,今天终于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拐角交汇,激荡起绚烂的水花。

今夜,注定无眠。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上的指引,更找到了一个可以在AI这条充满魅力与荆棘的道路上,遥相呼应、并肩前行的同路人。

未来的路,似乎一下子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令人期待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杜甫除了广为人知的“诗圣”名号外,今天最闪亮的标签莫过于他是李白的忠实小迷弟。但杜甫本人不会知道,在他身后也有一个...
    进击的历史君阅读 242评论 0 0
  • 古人有云,“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亦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貌似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因木已成舟...
    伊沅V阅读 809评论 2 2
  • 离别是为了下次相逢,而我却再也等不到你。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却难再将画眉笔。 若能再相见,人生是否会少一些遗憾? ...
    如草草阅读 428评论 2 12
  • 非常喜欢彭佳慧的那首歌《相见恨晚》,而相见恨晚这个成语,源自汉武帝时期的一个故事,齐国人主父偃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
    千山月阅读 294评论 0 29
  • 所有的相见恨晚,都恰逢其时。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有一种遇见,叫相见恨晚...
    微甜时光手作阅读 438评论 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