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精英都在学的独立思考课——第5课 学习面对反驳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讨论的情况,讨论就必然会面临着反对的意见。

 我们虽然很习惯别人忽略我们说的意见,

但是却不太习惯被人反驳或是提出问题。

其实提问和反驳可以让不同的意见相互切磋,让意见更加全面合理。

就像著名的TED演讲,每一位上台演讲的人,不管你是学者还是专家,都需要接受TED策划团队的演讲培训,

演讲者也会在事前向他们提交演讲稿,得到TED团队的回馈后,再以它为基础,将内容修改得更精练。

通过前面的课我们思考得出的意见,可以清晰完整地传递出去吗?

能够将别人的回馈当成材料,运用到自己的意见中吗?

能让自己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变成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吗?

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了解被反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规则1 这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见

这是需要首先知道的前提,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有“正确答案”

大部分的人也许会有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但是从来就没有“正确答案”式的意见。

之前豆瓣上的所谓三观不正的作品,其实本质上是对于正确答案的盲目追求,也许有的做法行为并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但也没有非黑即白的所谓“好三观”和“坏三观”。 

这种想法和小时候指着电视机里的人说:“他是坏人。”又有多大区别呢? 

热门影视文学作品的一直以来的低智化,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受众的接受水平一直没什么变化。 

 年轻人如此,中年人如此。

 初中生如此,大学生如此。

 不管年纪如何,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是哪个国家,人类本质上思考的惰性是不会变的。 

我一直都觉得看小说玩游戏,要比看书写文章要轻松爽快多了,那也不能这样说,看书写文章就是好的,玩游戏的看小说的就是不好的。都是独立的人根据自身喜好去选择的,而独立的人前提就是能为自己负责。


规则2 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文脉

前面我们说到深入理解意见的时候,要用对小孩方式来讲出来,

而在日常交流则应该要留意运用简单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说明意见时应该配合对方的职业、知识和背景,

选择容易理解的最佳词汇或表达方式。


规则3 揭示接下来说话内容的“地图”

按照“结论——根据——建议”的顺序,来说明意见

对比以下两段:

(因为)大家都去了韩国,(建议)我们也去吧,(结论)韩国那么热门。

(结论)韩国那么热门,(因为)大家都去了,(建议)我们也去韩国吧。

明显前面会给人一种逻辑混乱的感觉,而后者则是结论先行,建议放在后面,这样的建议听起来更有说服力。


规则4 重要的地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三重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再怎么强调这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都已经很了解“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了吧?


规则5 避免武断的语气

肯定,一定等等的词语尽量少说,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考虑到所有的因素,所以会有漏洞。

而沟通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意见,如果武断地认为一个事情已经很确定了,那么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规则6 反对≠否定人格

很多时候,反驳者反对的是你的意见,而不是你这个人。

但是在我们的理念中,往往将“意见”与“发言者”混为一体。

这时候,我们听到否定的意见,

可以先想象一下为什么他会说这种话,和那个人的性格、背景,

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来呢?


规则7 不打断对方说话

在讨论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对方,等到对方发言完毕,

如果的确想要补充,可以举手示意。


规则8 “不懂装懂”不可取

在听对方说明的时候,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指出:

“可否指点一下,你说的xx就是指xx吗?”


规则9 全盘接受对方的意见,并不是“尊重”

听完对方的话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对方的依据去判断有无道理。

如果没有道理,我们也可以就此作出反驳

反驳时有个“顺序”。这个顺序就是,首先接受对方的反驳,然后话锋转到自己的反驳。

比如:“谢谢你的意见,我的想法是”


规则10 问根据,说出来

“原来是这样,不可以这么操作的话,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规则11 要反对,就要提出替代方案

比如:

“我们去吃烧烤吧?”

“不想去。”

“那吃拉面吧?”

“嗯...不想。”

这样既浪费时间,还容易起矛盾。


“我们去吃烧烤吧?”

“不想去,不如去吃咖喱饭吧?”

“好呀。”

这样沟通的效率会更加高。


小练习

这个小练习可以让我们学会,在被反驳时保持冷静思考。

①对与自己有不同想法的人,不要产生他是“怪人”,或是觉得“自己不对”这种主观判断。

②想象那个人的立场,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