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在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
这个感觉肯定是有偏差的_为什么呢?
首先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有偏差的。经常被用来证明这一点的是这样一个现象:
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从宏观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可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_“感觉自己就是在平均水准以上啊”。关于“几乎每个人都自认为高于平均水平”这件事,还有个专门的词,叫做“乌比冈湖效应”。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也就是说,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感知的周遭而已_井底之蛙在他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再教育体质里,人们把“及格线”设置为60分而不是50分也是有道理的,那“多出来的10分”可以算是一种“修正参数”。这其实多少有点残酷,因为哪天及格线明确无误地声称:40%以后的都是落后_好在大多数人的考试成绩都能超过及格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虚情假意”的“宽容”相当于“温水煮青蛙”。这也是当今全球所有的所谓“正规教育体系”本质上都很糟糕、很失败的根本原因:相当于营造了一个虚情假意的世界,妨碍了大多数人“免疫能力”的正常发育。
再步入社会后,有些相对敏感的人可能早就发现了:“及格”这东西几乎是没用的。实际上,20%之后的都是落后的。20%的人占有了这世界上有限资源中的80%-“二八定律”貌似无所不在。“二八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时发现的,一转眼,100多年过去了。
进去21世纪,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正在揭示更为残酷的事实:
弄不好,1%之后的都是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