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2.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回答,读第二自然段。
2、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爬的?作者是怎么了解到这些的?我们就来继续阅读文章,发现秘密。
【设计意图:回顾学习内容和收获,顺势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起两课时学习内容和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怀着积极的学习期待心理。】
二、细读课文,聚焦“观察”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位置、形状、颜色)
(1)个人自读思考、批注。
(2)小组讨论,拍照上传讨论结果。
(3)师生就上传的材料进行讨论,老师相机引读相关句子。
2、根据文本的描述,请用反馈器选择:哪幅画上爬山虎脚的样子是正确的?
(1)学生IRA选择
(2)反馈(1、看实物图片;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描述的准确性)
3、作者的语言表达是这样的准确,比较下面的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细丝。细丝是嫩红的。”
(再次感受作者用表达的准确;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描写;用比较的方法获得直观认识。)
(1)个人抢权回答问题。
(2)朗读感悟。
4、转换角色,内化理解。
先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有条理地介绍爬山虎的脚。(随机挑人)
【设计意图:先通过自读思考小组讨论,整体感知本段的内容。爬山虎的脚在什么位置?这是本段的一个难点,通过反馈器选择正确位置,学生要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再由实物图片,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作者描述的准确性;当他们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的时候,对“脚的位置”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段介绍什么?(自读批注,随机挑人)
2、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
(1)再读第四段,说说哪些词语引起了自己的注意,并在书上标出这些词语。
(2)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小组中交流为什么这些词语会引起自己的注意,小组讨论汇总。
(3)小组拍照上传,全班交流。
(4)完成动词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体会“一脚一脚”
(1)反馈器选择(是 否):“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能否改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老师有针对性挑人,说说为什么?
(2)看视频演示“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边读边模仿一下这些动作。
4、师生共同小结,体会作者怎么把“怎么爬”介绍具体的。
【设计意图: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学生要先读进去,通过各种言语实践体会文本准确生动的表达和作者连续的细致观察。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有效地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顺利地爬上墙了,那课文的第5自然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
2、学生自读思考,交流小结。
三:“回味”观察,拓展观察
1、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
2、作者的观察给自己哪些启示?(细致地连续观察;抓特点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阅读“资料袋”,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对比《爬山虎的脚》,想一想自己的观察记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