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原文解读: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个人感悟: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环境的探讨。 由此联想到一直火爆的学区房,那么多家长为之疯狂,宁愿放弃家里的豪宅,也要在名校旁边挤出上个小空间。
难道这些人都是傻子吗,显然不是。
我们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位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你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着你的人生成败。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
虽然我们要肯定自身的能量,但是也不可忽视客观环境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若是你想变得更加聪明一些,就要多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多接触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尊崇,。
俗话说,读好书、交高人,乃是人生两大幸事。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只要看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结果了。
身边德行高的朋友越多,就代表着你的德行越高,对于今后你在事业上的帮助也就越大。
现在的社会谁都不能单打独斗赢天下,靠得就是借势,能够借人,借物,借心情,同时成就自己,那才算是大智慧。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原文解读: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个人感悟:
孔子认为如果不是仁人志士,没有很高的道德情操和自律能力,就不能长时间处在困穷的境地。
无论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还是从人性的角度,这种判断都是很准确的,很有说服力的。
一个人若是生活困顿,加上怀才不遇,没有社会地位,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修养,长时间处在困境中而能够坚守正道真是很不容易的。
大诗人苏东坡也曾是甘受清贫的士人,他在被贬到黄州后,全家人的开销就靠他的一点俸禄,日子过得很紧张。
苏东坡每月领完工资,便将其分成三十份,每天五十个大钱,穿起来挂在房梁上,告诉妻子和家人每天只能用一串,绝不能多用。
所以苏东坡才敢于在《前赤壁赋》中说:“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话。
许多志士仁人都有过极其困窘的经历,但他们都用坚定的操守和道德的自律挺过来,没有任何离开正道的行为。
这是对于前半句的理解,那么后半句就说得更妙了。
也就是如果能将“仁德”在生活中予以实践,能够推广得好,那这样的人就更加是有大智慧的人了。
我们所了解的很多世界首富,都有很多乐于经营慈善事业的,还有很多名人也都对此格外投入,当个人的财富和名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或许就能理解到人生真正的真谛是什么了。
为什么茫茫人海中只有这些人能够成功,为什么他们会出名,为什么他们会出类拔萃,这样的人往往会有使命感,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你的价值是社会赋予你的,当然你也要以此回报这个社会。